今年31歲的張一穎并不是一個最典型的“海歸”,,她從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畢業(yè)后先是回老家上海工作了幾年,爾后買房,、結(jié)婚,、生子,用她的話說,,“辦完了這幾件大事后,,才想到要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去國外讀書”。于是,,她辭了職,,考上英國利茲大學,辭別家人,、孩子遠赴重洋求學海外,。
現(xiàn)在,花一年多完成留學的張一穎重新回到了家人身邊,,重新找到了工作,。除此之外,她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每天跟女兒講英語,,對此她很堅持,認為這是讓孩子從小國際化的必經(jīng)之路,,而國際化是中國未來一代出人頭地的基本要件,。
對于像張一穎這樣的中國青年人,出國留學也許不再背負著要藉此改變一生的重大包袱,,雖然它依然重大,,但它的重要可能只是作為通往第一份工作的起跳板,或者邁向下一份工作的中繼站,;它可能依然令人艷羨,,但已經(jīng)不那么神圣,;它可能仍然并非唾手可得,但的確已成為了大眾可以消費的繼續(xù)教育產(chǎn)品,。改革開放30年來,,留學海外與忙忙碌碌的中國人為追求更好生活而努力的其他事情一樣,只不過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路線圖上需要多破費一些的一個選擇,。
近當代中國三次留學潮
近當代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出國留學潮,,改革開放后燃起并持續(xù)至今的是最近的一次。
第一次出現(xiàn)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真正意義出國留學的是清朝人容閎,。1847年,19歲的容閎來到了紐約,,前往耶魯大學留學,。1872年到1875年,寄望于通過派遣留學生而改變中國人思想面貌的容閎在洋務(wù)派的支持下率領(lǐng)120名10歲到15歲的幼童到美國留學。然而,,當留美幼童開始出現(xiàn)“西化”傾向的時候,,清政府毫不猶豫地于188 1年將幼童中途撤回。這些幼童歸國后不被重用,。詹天佑等留美幼童后來的成果完全是他們自我奮斗的結(jié)果,。
洋務(wù)運動時期雖然打開了出國留學的大門,但整個社會的思想意識是相當落后的,,即使在廣大民眾乃至知識界,,留學生也不被看重。人們寧愿讓孩子讀八股,、考科舉,,也拒絕送子女到美國讀書。這種社會氛圍使19世紀70年代開啟的派遣留學生的大門一度關(guān)閉了近20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成了轉(zhuǎn)折點,。這一次恥辱的戰(zhàn)敗,激起了中國人渴求民族獨立和民族復(fù)興的空前熱情,。19 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爭先恐后往日本留學,、借以尋求救國救民良方的熱烈場面,。甚至出現(xiàn)了父子,、母女、爺孫乃至全家留學日本的情景,。1905年留日學生猛增到8000多人,,1906年又上升到1萬多人。整個20世紀初年,,留日學生有兩萬多人,。在“留日熱”的推進下,,也有少量的赴美、歐的留學生,。
第二次留學潮和第一次留學潮間隔僅十幾年左右,,就在五四運動時期出現(xiàn)了。這次留學潮以留美,、留法,、留蘇為中心。辛亥革命后軍閥混戰(zhàn)的局面,,迫使許多有頭腦的學人重新思考中國的前途和命運,,出國留學也是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途徑之一。五四運動后,,為獻身革命而出國探求新知成為一股熱潮,。這些因素的交織回應(yīng),為第二次留學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chǔ),,促使留美,、留法、留蘇不斷升溫,。
鄧小平擰開了第三次留學潮的“水龍頭”
改革開放前,,中國人赴海外留學經(jīng)過了一段長時期的沉寂。
改革開放的進程將這一切徹底改變,。1978年,,處在國家命運大轉(zhuǎn)折關(guān)口的中國,將派留學生赴海外求學“取經(jīng)” 作為了一項順理成章的歷史選擇,。這一次,,是鄧小平親自擰開了中國第三次留學潮的“水龍頭”,自此之后,,中國國內(nèi)的留學熱,、外語熱一發(fā)不可收拾,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1978年6月23日,,鄧小平在談到清華大學派遣留學生問題時說,“我贊成留學生數(shù)量增大……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教育部研究一下,花多少錢,,值得,。今年三、四千,,明年萬把人,。這是5年內(nèi)快見成效,、提高我國科教水平的重要方法之一�,!�
鄧小平在做出了這段著名的講話后,,教育部于1978年7月11日向中央提出了《關(guān)于加大選派留學生的數(shù)量的報告》,提出立即選拔三千人派出留學,。8月,,該報告即獲國務(wù)院批準。
針對當時有人擔心留學生在外發(fā)生叛逃的情況,,鄧小平也給予了明確的看法,。時任教育部外事局副局長的李瓊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回憶到,“當時小平同志認為,,不能把留學生圈起來,,要放開手,讓他們接觸派往國的社會和群眾,。留學生不能光學習科技知識,,還要廣泛了解國外經(jīng)濟社會狀況。留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好的,,個別人出一點問題也沒什么了不起,。”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中國第三次留學熱的起始對象國也恰恰是美國,。就在教育部的報告批復(fù)前的7月7日,時任國家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主任的方毅同來訪的美國總統(tǒng)科學技術(shù)顧問,、科技政策辦公室主任普雷斯博士率領(lǐng)的美國科技代表團舉行會談,。三天后,當美國科技代表團即將離京回國時,,鄧小平對美國客人說:“我們要學習包括美國在內(nèi)的各國的先進科學技術(shù),。” 隨即,,中美便開始交涉互派留學生的問題,。由于中美已定于1979年元旦正式建交,因此,,首批留學生派往美國就順理成章了,。彼時,確立改革開放路線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尚未召開,。
1978年10月22日,,以時任北大校長周培源為團長的中國教育代表團經(jīng)過13天的談判,,在華盛頓與美國達成 11項“口頭諒解”,。其中明確了“在1978至1979學年美方接受中方500名至700名留學生,、研究生和訪問學者,中方接受美方60名留學生,、訪問學者”,;還議定“雙方鼓勵兩國的大學、研究機構(gòu)和學者之間進行直接接觸”,。由于當時中美兩國還未建交,,中國教育代表團實際上成了中美上海公報發(fā)表后中國派出的第一個談判代表團。
是年12月,,52名中國人,,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提著樣式統(tǒng)一的皮箱從北京出發(fā),,由于中美尚未直航的緣故,,輾轉(zhuǎn)巴黎,抵達紐約,。他們以訪問學者的身份,,在美國的幾十所學校中,開始了為期兩年的學習生涯,。這是中國決定加大選派留學生數(shù)量后,,派出的首批留學人員。
有趣的是,,當首批留學生到達巴黎機場,,時任中國駐法國大使告訴他們:“我們得到消息,在紐約機場有外國記者要采訪你們,�,!绷魧W生隨即在去往紐約的飛機上起草了一份聲明,并在紐約機場燈火輝煌的接待大廳里對幾十名西方記者宣讀了這份聲明,。
1979年初,,鄧小平率團訪問美國,在與美國總統(tǒng)卡特所簽的協(xié)議中,,將中美關(guān)于派遣留學生的口頭諒解作為正式協(xié)議加以簽署,,從而載入史冊。之后若干年間,,中國與其他國家互派留學生的工作也開始逐步恢復(fù),。
從精英留學到大眾留學
第三次留學潮起自公派留學的恢復(fù),但它真正蔚然成風還是在其后的一系列放開留學政策的實施之后,。
1981年國務(wù)院批轉(zhuǎn)了教育部,、外交部等七個部門《關(guān)于自費出國留學的請示》和《關(guān)于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guī)定》,明確對自費留學人員和公費留學人員在政治上應(yīng)一視同仁。托�,?荚囈灿谶@一年進入中國,,但由于信息不對稱、手續(xù)繁瑣復(fù)雜,、經(jīng)濟原因等方面因素,,真正能自費出去的人還是鳳毛麟角。
1985年,,國家取消了“自費出國留學資格審核”,,中國向外派留學的大門完全打開,“出國熱”在全國迅速升溫,。1989年3月,,旨在為“海歸”解決工作及生活等諸多問題的中國留學服務(wù)中心成立。教育部專門成立了一個處理留學生事務(wù)的班子,。1993年,,“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出國留學方針,,被寫進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文件。
回顧歷史,,自1872年清政府派出首批官費赴美留學生至1978年,,106年間,中國出國留學生總數(shù)只有14 萬人,,僅相當于現(xiàn)在一年出國的留學生數(shù)量,。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已達121萬人,,分布在100 多個國家,。30年間,出國留學生人數(shù)翻了167倍,,其規(guī)模在中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截至2007年底,留學回國人員已達32萬人,。據(jù)統(tǒng)計,,留學回國人員在許多重要崗位占有很大比例: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占77.61%,兩院院士占80.49%,,國家重點實驗室和教學研究基地主任占71.65%,,“長江學者”占 94%,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占72%,。
比之這些,,更為具有時代意義的是,,越來越多的留學已經(jīng)擺脫了精英留學的模式,成為個人人生規(guī)劃的一個選項,。近些年,,一些被稱為“娃娃臉”留學生的中學留學生也逐漸增多�,!傲魧W”開始回歸到“求學和深造”的本意,,打工掙錢和移民定居正逐漸成為退居其次的追求,。而留學服務(wù),、留學咨詢等產(chǎn)業(yè)的興起,更加深了留學作為一種教育商品的屬性,,推動了它進一步百姓化,、草根化的趨勢。
遙想161年前,,榮閎負笈游學于美國耶魯,,為的是睜開眼看世界,啟蒙中土帝國內(nèi)沉睡的大多數(shù),。而今,,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已經(jīng)對留學西洋坦然視之,中國與世界的距離也從來沒有這樣近過,。(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