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西洋,,負笈北美,,抵達當晚,如果說公路上如銀河瀉地的汽車燈給予心靈第一個撞擊,那么第二個撞擊就是次日早餐,。
早餐吃什么?少年時代(上世紀60年代)吃上海的飯泡粥,,是為江南人家當家早點,,加上一根油條就是人間天上。青年時代插隊塞外,,早飯變成玉米糊糊外加一個窩窩頭,。架不住一上午挖渠土扛麻袋,最好多吃一點,,塞飽了再出工,。80年代演變成大米粥加饅頭了,最初配以幾根咸菜,,逐漸增加了一個雞蛋,,這就足以抵擋一個上午“課時”了。
90年代初“洋插隊”前夕,,早點變成了大雜燴,,時而饅頭雞蛋,有時稀飯油條,,有時一碗豆腐腦,,旁邊一塊蛋糕,總之是把以前沒有吃過的早點一一點過,。到了真的飛越大洋到美國,,早飯吃什么,還真沒有想過,,反正到什么山上砍什么柴,,有合適的盡管來吧。
結果,,房東是猶太人,,早點基本上是咖啡加面包,可以加一個雞蛋,,也可以是一兩條“貝肯”(火腿片,,和中國的金華火腿不是一回事)。應該說變化不那么多,,吃飽沒有問題,,還讓我看出了其中的優(yōu)點,就是制作速度快,味道濃烈提神,,可以一邊吃一邊看早晨剛剛送到的一大卷報紙,。吃早飯和看報紙同時完成,起身就出門上班或上學了,。
從那時起,,我和飯泡粥道別了,玉米糊糊難得一見,,和窩窩頭更是依稀夢中品嘗,,慢慢地和咖啡、黃油與面包成了親密朋友,,它們陪伴我度過了負笈北美的歲月,。
一不留神當了海歸,回來了,,回到了熟悉的環(huán)境和語言中,。那么早餐呢?開頭沒有注意它,,還是到什么山砍什么柴嘛,。漸漸年深歲久,暮然回首,,發(fā)現(xiàn)原來我的早餐基本保持了北美風格:咖啡加面包加黃油(或花生醬),,一邊吃一邊看報紙,看完吃完就上班,。我試過,,要是喝粥吃面條吸溜豆腐腦再一邊看報就不行。漸漸地,,我習慣了早晨一杯咖啡的濃香,。原來咖啡的品種極為豐富,一個月喝一種,,全年不重樣。面包的樣式和味道也有無窮變化,,可以輪番吃過來,。倒是黃油和花生醬的味道恒穩(wěn)不變,有機地把咖啡和面包聯(lián)系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一天天過去了,,我的午餐和晚餐完全是中式的,有時晚餐加一杯啤酒,。在我的平凡生活中,,或許這就是東西方飲食文化沖撞之后帶來的平靜融合。(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