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備中的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等用人單位,,在華盛頓通過湖北省海外人才代表團向美國專家和人才招手,,圖為9月8日中共武漢市委常委、在華盛頓對海外學者詳細介紹武漢的人才政策和一系列列吸引海外人才到武漢中國光谷任職,、講學的措施,。在美學者對此興趣非常濃厚,。 中新社發(fā) 邱江波 攝
版權聲明:凡注有“cnsphoto”字樣的圖片版權均屬中國新聞網,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
1978年末的一天,,紐約機場大廳燈火輝煌,幾十名西方記者打著鎂光燈追逐報道一群特殊的來客,。這52位身著統(tǒng)一黑色大衣的年輕學者,,就是中國重新開啟國門之后,第一批派往海外的留學人員,。
對于剛剛改革開放的中國來說,,派出留學生無疑重新打開了中國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為學習和吸收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經驗開辟了重要渠道,。從1978年到2007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121.2萬人,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30年來,,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神州大地先是出現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學熱”,,接著又出現一浪接一浪的“回國潮”,。
1992年,上海在全國率先發(fā)布《鼓勵出國留學人員來上海工作的若干規(guī)定》,,制定了留學回國人員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1994年,,中國第一家留學人員創(chuàng)業(yè)園——金陵海外學子科技工業(yè)園在南京誕生,。1997年,香港回歸,,中共十五大召開,,洶涌的留學人員回國潮開始掀起。從1978年到1989年,,留學回國的只有2萬多人,。到了2007年底,留學回國人數已達32萬人,。從2萬到32萬,,“細流”成為浪潮。
為了吸引大批留學人才,,中國不斷完善引才政策,,拓展引才渠道,有關部門先后制定出臺了近40個相關政策文件,。同時,,各地各部門積極創(chuàng)建留學人員創(chuàng)業(yè)基地和服務機構,留學人員回國服務網絡遍布全國,。
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提出把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作為實施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重大舉措。中央組織部會同十幾個部委成立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統(tǒng)籌政策,、統(tǒng)籌資源,、統(tǒng)籌力量,形成人才引進工作的強大合力,。
中國各地各部門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依托重點科研和工程項目,制定實施了一系列人才引進和培養(yǎng)計劃,,大力引進海外優(yōu)秀人才,。
1994年,中國科學院啟動“百人計劃”,,率先以每人資助200萬元的大手筆引進人才,,迄今已引進高層次優(yōu)秀人才1239人。1998年,,教育部啟動“長江學者獎勵計劃”,,100多所高校聘任了1300多名“長江學者”,近90%的受聘者為“海歸”,。中國科協的“海智計劃”,、團中央的“海外學人回國創(chuàng)業(yè)周”等,為廣大留學人員回國工作和為國服務搭建了平臺,。
北京打造“中國硅谷”中關村科技園區(qū),,現已吸引8000多名“海歸”創(chuàng)建了2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yè),年產值達300多億元人民幣,。上海實施“萬名海外留學人才集聚工程”,,現已引進海外留學人才2萬多名,創(chuàng)辦企業(yè)近4000家,,注冊資金達5億美元以上,。
廣大留學回國人員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各項事業(yè)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據統(tǒng)計,,77%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84%的中國科學院院士、75%的中國工程院院士,、80%的國家863計劃首席科學家,、62%的博士生導師和71%的國家級教學研究基地(中心)主任,都有過出國留學或海外工作經歷,。
近年來,,一批又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競相回國。他們中有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數學大師林家翹,、經濟學家錢穎一、生物學家饒毅,、數學家田剛等科技創(chuàng)新領軍人才,,為中國創(chuàng)造了許多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還有一批科技創(chuàng)業(yè)領軍人才,為中國創(chuàng)辦了許多高新技術企業(yè),。
2008年12月,,中央辦公廳轉發(fā)《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關于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的意見》,要求各地各部門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中央層面重點實施“千人計劃”,,從2008年開始,用5到10年,,引進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fā)展高新產業(yè)、帶動新興學科的戰(zhàn)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來華)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梢灶A見,中國即將迎來海外留學人才回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的新高潮,。(李亞杰 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