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劍是阿拉伯人不折不扣的寶物,。古時,,不僅上層人士均身佩寶劍,下層百姓也千方百計想得到寶劍,,以此感到驕傲,。今天的阿拉伯人依然在家中珍藏寶劍,,并將寶劍作為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許多孩子被命名為寶劍,,寄托著長輩希望后代能變得勇敢和英武的宏愿,。此外,沙特,、阿曼等國的國旗上,,還有長劍的圖案,象征信仰,、正義,、力量以及捍衛(wèi)信仰的決心。
事實上,,對阿拉伯人來說,,寶劍不但是“百刃之君”,充當著開疆拓土的利器角色,而且已演化成了他們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阿拉伯歷史上最有名的“草莽詩人”尚法拉在詩中寫道:“雄心,、寶劍和彎弓,三者伴我足矣,�,!卑⒗诉用寶劍來總結(jié)諺語,如“忍耐是不可顛覆的騎乘,,是不可折斷的寶劍”,,等等。
可以說,,寶劍已不單為戰(zhàn)斗和防身的工具,,而且成了阿拉伯民族文化的一個載體。阿拉伯大學(xué)者肯迪著有專門論述阿拉伯寶劍的書,,他認為,,阿拉伯寶劍有25種之多。主要有也門劍,、內(nèi)志(沙特)劍,、大馬士革劍、庫法(伊拉克)劍,、埃及劍等,。不同地區(qū)的劍規(guī)格、大小,、長短,、式樣、花紋和裝飾等都有區(qū)別,,在造型和型號等方面沒有統(tǒng)一的要求,,這也使阿拉伯寶劍呈現(xiàn)出多元風(fēng)格。
阿拉伯人喜愛寶劍,,還擅跳“劍舞”,,劍舞是阿拉伯人雄風(fēng)的體現(xiàn)。
劍舞是伴隨著古代阿拉伯人的對外征戰(zhàn)而興起的,。戰(zhàn)斗之余,,為了放松精神,負責(zé)宣傳鼓動的士兵持劍在手,,興奮地跳將起來,。有時是純粹的即興或滑稽表演,有時扮成敵我雙方,,以打敗和擒獲敵人而告終,。
今天的劍舞已更多地成了一種儀式和傳統(tǒng)文化的展示,。我曾在沙特、阿聯(lián)酋,、巴林和卡塔爾等國觀看過劍舞表演,。它一般在露天舉行,人數(shù)10人上下,。英武的小伙子們分列兩排,各持長劍,,翩翩起舞,。舞者時而挺胸舉手拼刺,時而彎腰奮力砍殺,,時而靜默無語,,時而仰天長嘯。
有趣的是,,劍舞還常與女子“頭發(fā)舞”一道上演,。一次我在阿布扎比觀看劍舞,開場不久,,就見一群女子用舌頭打著歡快的嘟嚕聲走上臺來,,她們手牽著手,晃動著柔軟的腰肢,,一左一右地擺動著飄逸的長發(fā),,然后穿插進劍舞的隊列當中,與持劍者一起舞之蹈之,,盡顯阿拉伯民族的陰柔之美與陽剛之氣……
從古時阿拉伯人對寶劍愛不釋手,,到今天他們雖然不再身佩寶劍,但依然心存著濃厚的寶劍情結(jié),,寶劍一定程度上記載和演繹了阿拉伯民族的文化心路歷程,。可以說,,作為一個民族別具一格的特殊文化構(gòu)件,,寶劍的光芒和它所映射出的燦爛文化內(nèi)涵,將永遠閃爍在阿拉伯人的精神深處,。 (黃培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