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定橋三百年祭(組圖)
2006年05月15日 10:57
陽春三月,起個大早,,從318國道的起始地――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出發(fā),,穿云破霧3小時后至成都機場,再轉(zhuǎn)乘中巴經(jīng)蒲江,、雅安,、天全,穿越白雪皚皚的二郎山和4000多米長的隧道,,及至下午4時,,一群采拍《放歌長征烽火路》的伙伴,,已經(jīng)“從天而降”地站在了曾是300年前大橋合龍、70年前紅軍22勇士發(fā)起沖鋒的瀘定鐵索橋上……
光榮瀘定:
橫空出世第一橋
目光,,凝視于橋頭蒼勁洗練的鐵鑄龍頭,;思緒,回復(fù)到300多年前的清康熙年間……
從歷史,、地理環(huán)境上看,,瀘定及其周邊的大渡河地區(qū),處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東南緣過渡的橫斷山脈中段,,是連接和分界中,、西部的一道標志性的“陡坎”;此處山川秀美,,地況獨特,,關(guān)險道隘;常年積雪的“蜀山之王”――貢嘎山雄峙其后,,色澤繽紛的垂直林帶――海螺溝環(huán)繞近旁,。這里是農(nóng)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界處,是漢民族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和康巴文化多元共存的邊緣帶,自古便是茶馬古道的驛站,,康定情歌的故鄉(xiāng),,維系多民族民生交往和情感交流的走廊。
公元1696年,,堪稱一代明君的康熙帝頒令:“準行打箭爐市(指今日康定),,番人市茶貿(mào)易”,遂使地處僻遠的驛馬小站很快成“茶馬互市”的西陲重鎮(zhèn),,各地客商依靠藤蘿竹編“溜索懸渡”和僅有的幾處渡口,,將四川產(chǎn)的茶葉、油,、米,、布匹等人背馬馭,艱難而又源源不斷地運往西藏和印度等南亞各國,。
公元1700年,,自恃鞭長莫及的打箭爐駐地營官昌側(cè)集烈叛亂,襲擾大渡河以東地區(qū),,康熙急令侍郎滿丕和四川提督唐希順分兵三路,,壓境平亂,血戰(zhàn)五天,,終為大勝,。但也暴露出一大不足:打箭爐作為屯兵重鎮(zhèn),,糧餉、軍械的運輸成大難題,。1704年3月,,新上任的四川巡撫能泰奏折康熙:“瀘河三渡口,高崖峽峙,,一水中流,,雷犇矢急,不可施舟楫”,,擬即距化林營八十余里坦平處“仿鐵索橋規(guī)制建橋,,以便行旅”。此設(shè)想很快得到康熙贊同:“朕嘉其意,,詔從所請,,于是鳩工構(gòu)造�,!�
光陰箭矢,,公元1706年5月15日,時康熙四十五年四月初四,,僅僅用了一年多時間,,凝結(jié)了全國各地無數(shù)能工巧匠的智慧和心血,一座橫跨大渡河兩岸100米,,由橋身,、橋臺、橋亭三部分組成,,13根101.67米長的鐵鏈,,12164個外徑9厘米、扣環(huán)長17―21厘米的鐵環(huán),,橋面鐵索重約21噸,,外加橋臺地龍樁、臥龍樁,,累計用鐵共達40余噸的名副其實的大鐵橋,,終于全部合龍告竣。
有感于此橋?qū)柟涛鞑窟呞�,,維護國家安寧統(tǒng)一和在促進藏,、漢貿(mào)易等方面所起的巨大作用,一生勵精圖治,、文韜武略,,被毛澤東主席稱為“對中華民族大家庭做出過偉大貢獻”的康熙皇帝,獲悉大橋落成,,欣然命筆“瀘定橋”,,其意叛亂已平息,,瀘河一帶,漢,、藏,、彝各民族可安定焉!
事實上,,這座大渡河上的第一橋,,被公認是清朝的“天下第一大橋”,也是當時屈指可數(shù)的具有世界影響的鐵索大橋,。光榮瀘定,,伴隨著川藏天塹變通衢,又見證了14年后(1720年)康熙令定西將軍噶爾弼與平逆將軍延信統(tǒng)領(lǐng)十萬大軍,,分別由四川,、青海浩蕩入藏,聯(lián)合夾擊準噶爾叛軍,,大獲全勝,;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清軍又經(jīng)瀘定橋要津入藏,,強力反擊外國雇傭軍廓爾喀人,;再以后,又以風卷殘云之勢平定大小金川的土司叛亂……
俱往矣,,關(guān)山險阻亂云飛渡,,擋不住橫空出世的瀘定鐵索橋,若雪山上的雄鷹振翮著鋼鐵的羽翼,,捍衛(wèi)著中華“一統(tǒng)山河”的安寧和祖國神圣的尊嚴,!
[1] [2] [3] [4]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