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古運河的歷史文化長廊里
2006年07月12日 14:06
在浙東古運河紹興段,,與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歷史文化景區(qū)密布。行走在古運河邊,,仿佛穿行在長長的歷史文化長廊里:知章醉酒,、宋代木船,、水利古物、各式石橋、阮氏酤酒、蔡邕椽笛……令人目不暇接,,意酣神暢,嘆為觀止,。
在這具有幾分神秘色彩的古運河邊,,4月上旬,浙江省重點工程——紹興市區(qū)龍橫江工程竣工,。鹿湖園,、永河園是工程重要部分,再現了這里的神秘歷史文化,。兩園古石層疊,,園深林重,廊橋亭榭,,這里可看到古樟,、“白鹿”、無疆石,、磚雕壁和高大的康熙駐蹕浮雕碑,還可看到王羲之,、米芾,、徐渭等書法大家撰寫的楹聯和詩文。漫步水清樹綠,、如詩如畫的園中,,讓人神游八極,思接千載,,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歷史,。
串起文化碎片 不搞人造“古董”
如果說紹興是一本漂浮在水上的古書,那么這水色浸染的濃重之筆便是默默無語地流淌了1700多年的浙東古運河,。
浙東古運河是南北大運河南端,,由晉會稽內史賀循主持興修,為先秦時期中國3條古運河之一,。清康熙,、乾隆二帝駕越祭禹曾駐蹕于此,這里傳說有“歷一千歲始化而蒼,,又五百年乃更為白”的白鹿……
宋元明時,,古運河“舟行如梭,,不舍晝夜”,溝通南北,,架起了浙東各城的水上生命線,,成為南北大運河南端的重要一環(huán)。一時間,,商船穿梭,,墨客如鯽。歷史上,,蔡邕,、阮籍、康熙,、乾隆,、孫中山等著名人物與此河頗有淵源,流傳著無數佳話,。沿河有柯亭,、古纖道、太平橋,、鐘山寺,、迎恩門等名勝古跡,更有濃濃的酒鄉(xiāng),、橋鄉(xiāng),、魚米之鄉(xiāng)的風情。
隨著歲月流逝,,浙東古運河污泥漸淤,、行洪不暢、河道砌坎破損,、沿岸建筑零亂,,沿河文化資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古運河是古越文化精華所在,,為使其重現歷史光彩,,紹興市對其進行大規(guī)模的綜合治理,讓原汁原味的沿河風物傳遞歷史文化信息,,用古題材,、古文化、古構件,、古工藝做好古字文章,,古為今用。
“凡石露風則舊,,搜土則新”,,老石材記載了風月滄桑之變遷,,也印記了人文與鄉(xiāng)土,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修運河離不開石材,,為使修復后的運河有古意,工匠們奔走于千村萬落,,搜尋散落于民間的老條石,、老石板、老石雕或殘缺不全的石制品,。幾經努力,,共收集了2萬余米老條石、2萬多平方米老石板,,及一批被拆除散落的古石亭,、古牌坊、古橋,、古文化遺存石構件,。修復河堤所用的石材,85%用的是老條石,、老石板,,還移建和組建了20多座古橋。
夕陽西下,,絢麗的晚霞映照在古運河邊,,記者行走于此,在芳草綠樹間見到藝術陳設的古華表,、古石池,、古石基座、古水利構件以及石門框,、石花窗,、各種型制的石獅等,,其中不乏珍貴之物,。有處陳列,中有石井圈,,旁有一對狻猊,,據說為稀世珍品。這是宋時法云寺原物,,為陸游高祖陸軫所創(chuàng),,史載其曾汲井中之水辟谷煉丹。陸游時有往返詩作,,陳列處的一堵照壁上,,有陸軫7歲詩作和陸游詩作《法云寺》,。陸游詩云:“不到法云寺,秋高初一來,,廚供菰白美,,池蘸水紅開。橋畔逢游衲,,云邊數過桅,。同游恨歸早,珍重約尋梅,�,!�
緩緩移步,依次見到“漢唐越中水利遺跡,,亦為越人治水之千年物證”的玉山斗門石閘槽,;建于明末清初的紹興地區(qū)現存規(guī)模最大、年代最久的墓道牌坊,;明清風格的臺門及石構件精品,;明嘉靖紹興知府、三江閘締造者湯紹恩手書的“南渡世家”門匾,;極為罕見的清代直立式單體貞節(jié)石牌,,清代的石制通濟橋亭,舊時的石池,、石臼,、石元寶、系船石座及各類祠堂石碑……
古運河邊所展示的大多是古建筑的一小部分,,甚至僅僅是一個構件,,如一塊橋石、一塊碑石之類,,但這些文化碎片蘊藏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強大的歷史文化信息流。記者被這信息流挾裹著,,仿佛進入歷史隧道,,發(fā)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難自禁,,一唱三嘆。
[1] [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