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剛抓住一個原子”
貝爾實驗室是世界聞名的電子及物理學實驗室,,在這里進行的工作成就了六項諾貝爾獎,。1978年,初來乍到的朱棣文被公司允許做一陣子自由研究,,可以任選領(lǐng)域——甚至不一定是物理,。他可以和“老謀深算”的行家里手以及充滿好奇的“毛頭小子”隨意聊天,,和任何對胃口的人合作。這讓朱棣文如魚得水,。
不同于校園,,貝爾實驗室的每個工作人員最多只能雇一名技術(shù)員和一名博士后,這種小規(guī)模研究組的架構(gòu)使得交流和合作成為必然,。他說:“我們彼此都太熟了,,誰開哪輛車都知道,周末誰工作,,一眼就看出來了,。”講座后,、午飯間,、聚會中和球場上,朱棣文感到自己無時無刻不被新近發(fā)生的科學趣人趣事所環(huán)繞,。貝爾實驗室被朱棣文稱作“科研的天堂”,,而在此的生活也被描繪為一段“神奇的時光”。
組成世界的原子以超音速飛機的速度不停飛奔(大約每小時4000千米),,因此“抓住原子”是物理界一個長久以來的夢想,,一些過來人屢試屢敗,朱棣文就將適時出現(xiàn)的自己稱為一個可以被“毒害”的年輕人,。一天,,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對他說:“如果能抓住原子,那多好啊,。我失敗了,,你來試試吧�,!币环菟泔@示這實在太不可行了,,朱棣文調(diào)侃說,終于明白老者為什么把這個問題交給他……
直到有一天,,天寒地凍,,大雪封了實驗室的門,朱棣文一個人泰然地坐在安靜的研究所里,看窗外雪花紛飛,,猶如童話世界,。他突然來了靈感,何不先把原子凍得動彈不得,,然后再動手抓它,?他將自己的主意和初步演算結(jié)果告知了老板,老板說:“你想做一些瘋狂的事,,那你就做吧,。不過,就帶著你的人做,,不許再招其他人……”
就這樣,,朱棣文很快將紙上的演算化作手中的實驗,他將真空室里的原子凍到接近絕對零度,,又用6道激光從不同方向追捕原子——原子就這樣老老實實地落入了陷阱,。據(jù)說,他當時跑去告訴老板:“您猜怎么的,?我剛抓住一個原子,。”老板說:“不錯,。抓到打算干什么?”朱棣文說:“我也不知道……但這還真是不錯,!”10年之后,,這項當年前景渺茫的實驗結(jié)果變成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打破了該獎項只屬于理論物理的神話,。
有趣的是,,當朱棣文給媽媽打電話告知獲獎的消息,這位母親略帶嗔怪地說:“這挺好,�,?墒牵H愛的兒子,,你打算下次什么時候來看我,?”
走進科學的“新房子”
朱棣文很容易對科學界的全新領(lǐng)域產(chǎn)生好奇。他將之比喻為走進新房子,,左看右看,,不論看到什么都是新的。潛心研究了20多年物理,,朱棣文想,,既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抓住了原子,為何不試試抓住更大一點的分子?比如DNA,,蛋白質(zhì),,多聚物什么的。
完全沒有生物學背景的朱棣文隨手翻了翻生物書,,那是一本1500頁的大厚書,,他只看了150頁就什么也看不進去了。朱棣文于是跑到生物學家那里,,用他僅有的那點生物學知識與他們聊天,,說出自己的猜測和感興趣的地方。多數(shù)時候得到的回答都是“你這想法太沒根據(jù)啊”,,或者“這個從前已經(jīng)有人做過了”,。只有極個別的時候別人會對他說:“哎呀,這正是現(xiàn)在的中心問題,�,!敝扉ξ娜〗�(jīng)回來,帶著可行的問題去看生物教材和論文,,不久便可以看懂生物學的前沿文獻,。
開始似乎就是沒有目的的玩耍。朱棣文帶領(lǐng)他的學生,,用能抓住原子的光抓鏈狀DNA分子的兩端,。他們發(fā)現(xiàn)可以抓住,。“何不試著看多大的力氣能夠揪斷它?”他們發(fā)現(xiàn)怎么也揪不斷——DNA分子原來是這么結(jié)實的,�,!安蝗缭偎墒衷囋�,!”結(jié)果這些生物的門外漢第一個發(fā)現(xiàn)DNA分子竟然能像一根彈簧一樣縮作一團,,每次縮的方式還不一樣。在人的操作下,,分子所顯示出來的狀態(tài)正可以用來研究它們的性質(zhì),。就這樣,朱棣文成功地將研究的觸角伸向了陌生的領(lǐng)域,。借助他發(fā)展的物理學技術(shù),,生物界展開了一片新天地。
曾在他實驗室工作了6年的崔博士感嘆:“朱棣文對科學具有一種異常敏銳的直覺,。同時他還給組內(nèi)成員很大的自由,,總是鼓勵他們?nèi)ヌ剿髯约赫J為有趣的想法�,!�
朱棣文對學科間合作的重視不僅局限在自己的研究,。就職于斯坦福大學10年之后,他和幾位教授一起牽頭組建了一項名為Bio-X的項目,,意在讓來自物理、化學,、生物,、地球科學、工程學甚至法學的專家能夠更方便地合作,。直到今天,,它仍在繼續(xù)發(fā)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