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津渡頭古石塔(圖)
2006年08月01日 16:45
鎮(zhèn)江老城區(qū)有條千年古街西津渡街,云臺山將之與喧鬧的市區(qū)隔開,,大量文物古跡和古樸典雅的風貌使之幾乎成了“孤本”,。美籍華人作家韓素音參觀后曾贊道:“仿佛是在一座天然歷史博物館內(nèi)散步�,!�
最近,,古街街心的元代昭關(guān)石塔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年古渡千年街
西津渡已有5000多年歷史,,是吳楚早期的長江古通道之一,,與揚州邗江的古揚子津?qū)Χ伞H龂詠�,,西津渡不僅是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而且成為防江控海的重要軍港,素有“吳楚要津”,、“長江鎖鑰”之稱,。隋唐以來,西津渡日益繁忙,,每年從古津渡過往的商船,、兵船、漕船,、民船數(shù)以百萬計,,古街終年商賈云集,店鋪相連,,酒肆茶樓,,車水馬龍,熱鬧非凡,。如今,,由于長江河道北移,西津渡與歷史記載的早已面目全非,。然而,,筆者依然能從這條古街上,感受到當年古街的奪目光彩,。
西津渡街全長500余米,。狹長的古街上,最明顯的是青石板路,,上面有千百年來獨輪車留下的深深轍印,,印證了當年的繁華。如今街上幾乎家家戶戶都做點小生意,,有些一百多年前的老柜臺仍在使用著,。而古街西頭清末發(fā)展起來的兩層樓街依然如舊,,其雕欄門窗幾乎一律漆成丹紅色,保留著當年“飛閣留丹”的臨江街肆,。
半渡亭壁鑲白玉
古街北側(cè),,至今仍保留著一座全國唯一的宋代救生會。這是鎮(zhèn)江民間為救助江中的溺水者而自發(fā)捐款成立的,,且代代繼承,直到建國前夕輪渡興起,,鐵路,、公路交通逐漸發(fā)達起來,才算完成了歷史使命,。據(jù)介紹,,“救生會”就是在江上救人,凡是長江上翻船,,救生會的紅船(救生船)就去搶救,,如果人已淹死了,就用棺材把死者裝進釘好,,裝前拍個照片,,讓遇難者家人認領(lǐng)。
在西津渡頭,,六朝時的待渡亭仍然坐落在那里,,只不過僅留有待渡半亭和下渡船的石級了。在半渡亭墻壁上,,還鑲有一塊長約3米,,寬1.2米的漢白玉,上面刻著西津曉渡圖,,圖案雖已模糊,,但還能看得清。
“五十三坡”看風光
在西津渡街上,,至今仍保留著眾多的宗教文化建筑,。據(jù)史料記載,隋唐以前,,鎮(zhèn)江與揚州江面寬40余里,,唐代尚寬20里,常常是“風起西津斷客航”,。為了祈求渡江人平安,,鎮(zhèn)江紳民在西津渡建了眾多求神拜佛的宗教建筑。
在西津渡東頭,,有53級臺階,,鎮(zhèn)江人叫它“五十三坡”,。沿著這53級臺階走到西津渡古街的最高處,就會看到一座過街的“昭關(guān)石塔”和一個供過路人燒香拜佛的觀音洞,。
聳立在西津渡古街街心的昭關(guān)石塔,,是一座俗稱“喇叭塔”或“瓶形塔”的灰白色石塔。石塔由下部的云臺及上部的石塔構(gòu)成,,總高度8.635米,,云臺設(shè)4門通向東西南北四方,石塔由二重亞字形須彌座及塔身構(gòu)成,,大體上與北京白塔寺相似,,它是我國唯一保存完整的元代過街石塔。
古石塔內(nèi)藏國寶
據(jù)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該塔是元武宗下令重修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由京師工匠劉高仿白塔寺所造,造型及工藝都是元代高水平的建筑典范,。石塔大約完工于1311年,。那么,這座石塔何以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的塔心室里面藏有什么,?鎮(zhèn)江市在石塔大修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國寶”,,其中要數(shù)兩件元代銅板曼荼羅(佛教的壇場)最稀罕,。一件是“觀世音菩薩曼荼羅”,其頭戴五花寶冠,,雙耳系環(huán),,頸系金珠項鏈,坐于寶相蓮花座上,。另一件是“黃財神曼荼羅”,,黃財神左手握一葉寶鼠,鼠肥碩長尾,。據(jù)說,,在佛教里面,老鼠就是看金庫的,,所以抓住了看金庫的就抓到財了,。
據(jù)宗教人士稱,上述觀音與黃財神像,,雖然在藏傳佛教中常見,,但以二像為中心的圓形曼荼羅卻彌足珍貴,在國內(nèi)已找不到了。專家們認為,,西津渡街過街石塔及其出土的兩件曼荼羅應該為國家一級文物,,也可稱是西津渡古街的“鎮(zhèn)街之寶”。(來源:新民晚報,,王致同/撰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