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華人殯儀業(yè)者述從業(yè)經歷:不同族裔不同風俗
中國僑網8月24日電 據美國《僑報》報道,,在紐約殯葬業(yè)日漸式微的今天,,一家有著百年歷史的老牌殯儀館的生意不減反升,還在八大道,、四大道以及弗拉特布什(Flatbush)買下另外三家殯儀館,,擴展業(yè)務。這個意大利裔家族經營的殯儀館現在由第四代掌管,,還有一個中文名字——“萬壽殯儀館”,。更有意思的是,在這里你能看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葬禮共存,。通過溝通協(xié)調,各個族裔的家庭按照自己的風俗送殯,,互不影響,,和諧共處。
意大利裔百年殯儀館
1900年,,喬伊·艾爾波利(Joe Aievoli)的意大利裔曾祖父在布魯克林創(chuàng)建一家殯儀館,,名字為Ralph Aievoli & Son Inc. Funeral Home。這家殯儀館是家族式經營,,傳到艾爾波利已經是第四代人,,他本人入行也有30年了。
現在,,這家老牌殯儀館的招牌上,,同時還用中文寫著“萬壽殯儀館”。在這家擁有五個大廳的殯儀館,,有時候會有天主教和佛教殯葬儀式同時舉行,,一個廳里是神父在安靜地主持追思會,另一廳里是法師在誦經超度亡靈,,花環(huán),、紙扎擺滿了靈堂四周。
二十年前,,這種情況是罕見的,,殯儀館經營者可能連想都不會想到,兩場風俗完全不同的東西方葬禮,,可以同時在一家殯儀館里共存,。一邊是莊嚴肅穆,另一邊是敲敲打打,,白事當紅事辦,,熱鬧又嘈雜,。
Ralph Aievoli & Son殯儀館后來搬到附近的布魯克林65街和第12大道,處于戴克高地(Dyker Heights )和賓臣墟(Bensonhurst )交界的地方,。這個地區(qū)最早居住著荷蘭人,、挪威人,接著是愛爾蘭人,、意大利人,,后來又來了波多黎各人,最近一批遷入的新移民是中國人,。
艾爾波利看到,,原來的客戶在漸漸減少,隨著新移民日益增加,,他的殯儀館要繼續(xù)維持下去,,不改變是不行的。他開始有了尋找華人幫助經營的念頭,。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蕭亞群(Peter Xiao)的廣東新移民,正在一家接一家地造訪美國人殯儀館,,希望能找到一份合適他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腦子里有著各種想法,,能夠幫助這些殯儀館開拓華人市場,。
蕭亞群走了至少五、六家,,都失望而歸,,那些殯儀館老板不接受他的做法,也難以接受中國人的殯葬風俗,。“他們覺得,,我掛上中文招牌,,其他人不就不來了嗎?”蕭亞群說,。
蕭亞群耐心地繼續(xù)去敲門,,直到他遇到了艾爾波利。艾爾波利當時還年輕,,有點拿不定主意,,他的父親當場拍板,“蕭的想法不錯,,這樣十年下去,,生意一定能做起來,。”
眼光獨到 開拓華人市場
那是1997年,,蕭亞群加入Ralph Aievoli & Son殯儀館,,隨后門前草坪上豎立的大招牌上,英文名字下方出現了“萬壽殯儀館”字樣,。
第一年沒有一單華人生意,,第二年接了一單,接著每年遞增,,現在華人生意占了萬壽殯儀館65%,。華人這部分業(yè)務,艾爾波利基本上放手由蕭亞群和他太太艾米(Amy)來管,。
蕭亞群很感激老板,,“他很開明,懂得怎么做生意,,不像其他老板給你設定條條框框,,讓你施展不了手腳?!?/p>
之前蕭亞群曾經在法拉盛一家美國人殯儀館工作,,因為老板不配合,他決定另找東家,。那家殯儀館當時設有華人業(yè)務部,,生意本來很多,現在卻在走下坡路,。
做殯葬這一行,,要開拓客源,還要熟悉業(yè)務,。蕭亞群的母親在中國從事殯葬行業(yè),,他從小耳濡目染對這個行業(yè)也很熟悉?!斑@個老板很好,,給我充分發(fā)揮,但殯儀服務不是掛個牌子,、放個爐子就能辦起來的,,它有很多復雜的操作?!彼f,,“業(yè)務一定要熟悉,第一次辦不好,,第二次再辦不好,,客人就不來了,;辦得好,一個客人能帶來五個客人,,甚至十個,、幾十個?!?/p>
蕭亞群費了一番功夫,,把客源慢慢培養(yǎng)起來。他聯(lián)絡當地的教會,、同鄉(xiāng)會,,到老人中心去免費介紹生前殯儀合同的服務,帶老人家去看墓地,,與老人家商量如何做紀念碑,,選哪種棺木,做佛教還是道教儀式,,葬禮怎么安排等,。起初華人忌諱談這些事情,后來慢慢開通了,,現在的老人家已經愿意在生前安排自己的后事,。
蕭亞群還經常到外面跑,有時候在地鐵站,、巴士站看到獨自一人的老人家,,他會停下來問對方:“阿叔,你去哪里,?”老人家說,,在等車。他就開車送老人家回去,。上了車,,他自我介紹是在殯儀館工作。有的老人家會說,,哦,,我知道你們,我有親戚在你們那里辦喪事,,將來我死了,或我太太死了,,就去你們那里,。
東西方文化沖突
萬壽殯儀館內設有五個殯儀大廳,兩個專門服務于亞裔客戶,,另外三個服務于其他族裔,。一天有多場葬禮同時舉行,,是很常見的,有時候甚至五個廳全滿,,只好巧妙地把出殯儀式錯開,,并且開三個門,不同家庭從不同的門出殯,,彼此不影響,。
但是,文化習俗引起的摩擦是無法避免的,。有一次,,兩場華人葬禮正在舉行,吊唁者送來了200個花圈,,花圈和做法事的紙扎一直擺到走廊里,。負責西方殯儀的團隊頗有微詞,向老板投訴,。蕭亞群只好把花圈紙扎收起來,,放到華人殯儀大廳里。通常,,只要互相溝通,,基本都能解決問題,和諧相處,。
碰到名人葬禮,,會有大批的粉絲來送別。有一次有幾千個粉絲來參加一個棒球球星的葬禮,,里里外外擠滿了人,。同時還有一場華人喪事正在進行,蕭亞群只好跟華人家屬商量,,把儀式往后推遲,,錯開熱鬧的場面。
不同族裔不同風俗
萬壽殯儀館不單單服務于華人,,華人業(yè)務占65%,,越南人15%,還有小部分緬甸,、老撾,、柬埔寨、菲律賓,、印尼,、新加坡裔業(yè)務?!斑@里有穆斯林,,日本人,,韓國人,菲律賓人,,每個風俗都不一樣,,我們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有些有沖突,,不同信仰的葬禮,,從不同的門出去?!笔拋喨赫f,。
葬禮開支價位上下很大。有錢的美國人,,葬禮進行三天,,來的人很多,送殯的高檔轎車排成一個長隊,,選棺要求高檔,,墓地也是高檔墓地。富裕的中國人葬禮,,排場也很大,,有時候法事舉行三到五天,念經最長的一次,,念了七天七夜,,一天念24小時。
也有長島,、史坦頓島,、新澤西的人來這里辦殯儀。蕭亞群最遠曾經跑到華盛頓首府,、新澤西,,還有一場在緬因州——那里的美國殯儀館接了生意,做中國人佛教禮儀,,但他們不懂怎么做,,于是請萬壽的師父過去。
兩場悲痛震撼的葬禮
不久前,,萬壽辦過兩場震撼全市的葬禮,,一場是殉職警官劉文健的葬禮,另一場是滅門案母子五位受害人的葬禮,。
卓家一家五口,,母親和四個年幼孩子,死在親戚刀刃之下,整個華人社區(qū)為之震動,。蕭亞群說,那場葬禮非常悲傷,,有幾個工作人員,,從頭哭到尾。紐約市長彭博,、主計長劉醇逸,、國會眾議員孟昭文、市議員陳倩雯都來吊唁,。
四部靈柩抬進靈車里,,準備前往墓園安葬,全場氣氛悲痛至極,。領隊的白人司機上了車,,一直哭,沒法開車,,整個車隊等了15分鐘,,讓他平靜下來。蕭亞群還是放心不下,,自己開車到前面去帶隊,。
去年1月,寒風凜冽,,紐約市警察局為劉文健舉行史上最隆重的葬禮,。市長白思豪、警察局長布拉頓等出席,,800鐵騎兵在前面開道,,騎兵警官兩旁護柩,三架直升飛機掠過上空向英雄致敬,,三萬多警察,、消防員和兩萬多各界民眾,冒著嚴寒分列兩旁為英雄送行,。
過后,,警察局長布萊頓親自寫信向萬壽殯儀館致謝,并頒發(fā)了獎牌,。
靈活變通 逆境生存
過去二十年里,,紐約的殯儀館正在一家接一家關閉。據Crain’s Business報道,,社區(qū)貴族化,、地產上漲、死亡率下降、開支較低的火葬的流行,,都是促使殯葬業(yè)衰落的因素,。
據大都會殯葬師協(xié)會資料,該機構1990年登記的殯儀館有841家,,去年減少為473家,。萬壽殯儀館卻一枝獨秀,生意不但不縮減,,還在繼續(xù)擴展,。業(yè)主買了另外三家殯儀館,一家在華人聚居的八大道,,主要生意為華人,;另外在弗拉特布什和第四大道,還有兩家,。
蕭亞群認為,,殯儀沒有走下坡路,人的壽命長短也不影響殯儀生意,,每年還是有幾乎同樣數量的人死亡,,減少的一部分人,主要是搬到其他州去住,。區(qū)內意大利人的業(yè)務也是平穩(wěn),,沒有下降。
像很多世代相傳的家族殯儀館,,艾爾波利不打算讓他的兒子接手生意,,而希望他們去見識商界更廣闊的天地。蕭亞群卻與之相反,,他讓讀心理學畢業(yè)的兒子去考取殯葬師執(zhí)照,。“以后有興趣可以幫我們忙,,但不知道他會不會繼承,,小孩有他自己的天地和想法,”他說,。
回想這些年從事殯儀行業(yè)的心得,,蕭亞群說,“不管名人還是普通人,,能花多少錢,,我們對客人的心態(tài)都一樣,平平安安送他們一程,,給家屬一個好的交代,,我們也是安慰家屬,我們做得完滿了,他們覺得很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