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院新增外籍院士接續(xù)出爐 12位華人入選
中國僑網11月29日電 題:兩院新增外籍院士接續(xù)出爐,!快來為這12位華人打call
這兩天,,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新增院士名單,陸續(xù)公布,。在所有新增外籍院士名單中,,共有12位華人上榜,。
中國工程院
27日,中國工程院對外公布2017年新增選的67位院士名單,,包括18位新當選的外籍院士,,這是歷屆增選外籍院士人數最多的一次。
在這18位外籍院士中,,有5位華人:胡仕新,、米耀榮、顧敏,、李凱和余艾冰,。
米芾后裔米耀榮:“我是一個有中國心的人”
米耀榮生于1946年,是世界著名材料力學專家,,是新增選的五位華人院士中,,年紀最大的一位。
他生于香港,,畢業(yè)于香港中文大學機械工程系,。1974年起,先后進入美國密西根大學,、美國標準與工藝國家研究院和英國皇家學院等國際一流機構從事研究工作,,1977年受聘澳大利亞悉尼機械工程系,1990年擔任悉尼大學工程院副院長,。
他一手創(chuàng)立了悉尼大學先進材料研究中心,,并領導這一中心享譽世界材料研究領域。
現在人們普遍使用的隱形眼鏡,,就主要使用了米耀榮所在研究中心的成果,。他們研究出的隱形眼鏡材料,增加了眼睛材料的透氣性,,減少了材料對眼角膜的損壞,,使隱形眼鏡成為了一種安全可靠的產品,進入了尋常百姓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米耀榮還是宋朝著名書法家米芾的后代,喜歡閱讀中國文學和歷史書籍,還練習中國書法,。
據媒體報道,,2008年米耀榮曾到江蘇鎮(zhèn)江米芾墓進行憑吊。在憑吊祖先之后,,他還登上米芾長期居住的北固山,,眺望鎮(zhèn)江城市山林、大江風貌雄姿,。米耀榮還曾對媒體表示,,他是“一個有中國心的人”。
李凱:身價最高的華人教授
李凱生于1954年,,曾在吉林長春一家工廠當過工人,,1973年進入吉林大學計算機系學習,畢業(yè)后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攻讀碩士學位,,1986年于耶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后于普林斯頓大學任教。
在科研領域,,20世紀80年代中,,李凱提出了分布式共享內存技術,開創(chuàng)了新的研究方向,,成為九十年代國際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領域的研究熱點,。
2001年,李凱與合伙人共同創(chuàng)辦了Data Domain公司,,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重復數據刪除產品,。2009年,這家公司以24億美元被收購,。鑒于此,,李凱也被媒體稱為“身價最高的華人教授”。由于在科研與創(chuàng)新領域均做出突破性貢獻,,李凱于2012年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除此之外,五位新當選外籍華人院士,,均為各自領域權威,。
胡仕新出生于1963年,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2015年,,他被任命為密歇根大學科研副校長,同年當選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據了解,,包括通用汽車、克萊斯勒汽車等多個車廠都在應用胡仕新發(fā)明的診斷汽車生產線故障技術,。
余艾冰是國際知名化學工程和過程冶金專家,,被公認為是顆粒填充、顆粒及多相流以及計算機模擬與仿真多個研究領域的權威,。
其科研成果被廣泛地應用于鋼鐵,、材料、化工和采礦工業(y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他于2004年,當選為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2011年當選為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是澳大利亞極少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兩院院士之一。
顧敏同樣是澳大利亞兩院院士,,是公認的三維光學成像理論的國際權威和先驅之一,。在三維光學成像理論、混濁介質中的光傳輸的研究,、多光子誘導物理和生物納米光子學領域的研究方面一直保持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科學院
28日,中國科學院公布的2017年新增選61位院士名單中,,有16名外籍院士,。其中包括7位華人:陳德亮、黃永剛,、廖國男,、沈志勛、王小凡,、謝曉亮,、葉軍。
謝曉亮:美國三院院士
謝曉亮1962年,,出生于化學世家,,其父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謝有暢,。
1999年,他被聘為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終身教授,,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yī)學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長江講座教授,,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chuàng)新中心主任(ICG),北京大學生物動態(tài)光學成像中心主任 ,。
謝曉亮是單分子酶學的創(chuàng)始人,、單分子生物物理化學的奠基人之一、相干拉曼散射顯微成像技術和單細胞基因組學的開拓者,。他利用化學與物理手段在單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過程,,成為單分子單細胞生物學的國際領軍人物。
他的研究工作以及在生物技術方面的革新改變了人們對很多生物學基本問題的研究方式,,在基礎研究方面和臨床醫(yī)學轉化方面,,尤其是“精準醫(yī)療”領域也做出了突出貢獻。
鑒于此,,他曾獲得包括阿爾伯尼生物醫(yī)學獎,,美國物理學會青年光譜學家獎、以色列總統(tǒng)獎,、“求是杰出科學家獎”等多項殊榮,。
王小凡:最早在杜克大學執(zhí)教的華人教授之一
王小凡是著名癌癥生物學家,在細胞信號轉導,、DNA損傷與修復,、癌癥轉移分子機制、腫瘤微環(huán)境等多個領域均有重要學術貢獻,,尤其在TGF-β相關研究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首次克隆了在腫瘤發(fā)生和生物發(fā)育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TGF-βII型和III型受體,被稱為該領域里程碑式的發(fā)現,。
1992年,,他被聘為杜克大學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系助理教授,成為最早在杜克大學執(zhí)教的華人教授之一,。1998年成為終身教授,,2003年晉升為正教授。現任杜克大學醫(yī)學中心藥理學和腫瘤生物學Donald and Elizabeth Cooke終身講席教授,。
從2006年起,,王小凡教授開始擔任《生物化學期刊》(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的副主編,成為JBC建刊百余年來的第一位亞裔副主編,;2012年,,開始擔任華人生物學會"美洲華人生物科學學會"(SCBA)主席,,是擔任該職務的首位大陸出生的學者。
其余五位,,還有一位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四位美國院士。
陳德亮,,國際著名的氣候學家,,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1993年被瑞典哥德堡大學地球科學系聘為物理氣象學高級講師,,2000年成為該校物理氣象學終生教授,。
他1961年出生,1983年獲得南京大學理學(氣象學)學士學位,,1989年開始在德國Mainz的Johannes Gutenberg大學師從諾貝爾獎得主Paul Crutzen教授,1992獲Johannes Gutenberg大學博士學位,。
在區(qū)域氣候學,、氣候動力學及全球氣候變化領域,陳德亮都有突出貢獻,。
黃永剛,,1962年出生,1984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力學系,,1990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2003年起任UIUC的Grayce Wicall Gauthier 、Shao Lee Soo講席教授,,2007年起在美國西北大學任土木環(huán)境工程系,、機械工程系Joseph Cummings講席教授。2015年受聘為西南交通大學名譽教授,。
黃永剛主要從事材料中力學問題的研究,,因其在可伸展電子器件力學及機械引導三維自組裝方面的先驅工作,他于2017年入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
廖國男,,中國臺灣人,國際著名氣象學家,,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大氣科學系主任、教授,。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教授,,北京大學客座教授,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他在改進大氣輻射傳輸理論和應用及其與云和氣溶膠的相互作用領域,,做出了卓越領導和創(chuàng)新貢獻,。
沈志勛出生于1962年,是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斯坦福大學Geballe先進材料實驗室主任,,斯坦福線性加速器中心高級材料X射線實驗室主任。2015年,,沈志勛入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他致力于對物理世界的最精密測量和對超導及超導材料的研究,其終極目標是讓自己的研究影響人類歷史的進程——發(fā)明出室溫超導材料,,推動人類文明演進,,像“硅”改變人類社會一樣。
葉軍,, 1967年出生,,國際著名物理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天體物理聯合實驗室研究員,、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局院士、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正教授 ,。
其在原子分子光學領域,,貢獻突出。
據悉,,中國工程院從1996年起評選外籍院士,,每兩年增選一次。據中國工程院官網信息,,在此次名單公布之前,,工程院共有66位外籍院士,其中年紀最大的是建筑大師貝聿銘,。
中國科學院,,自1994年開始增選外籍院士,同樣每兩年增選一次,。據中國科學院官網信息,,在此次名單公布之前,科學院共有76位外籍院士,。其中有32位外籍華人院士,,最年輕的是1972年出生的莊小威。
目前兩院院士中,,一些外籍華人院士已回國定居,。
其中,,今年2月,兩位著名科學家,、中科院原外籍院士楊振寧和姚期智已正式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這也是該院首次有外籍院士轉為中國院士。
楊振寧在談到回歸中國國籍時的感受時表示,,“我的身體里循環(huán)著的是父親的血液,,是中華文化的血液?!?/p>
(來源:中國僑網官方微信,,作者:馬秀秀,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