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父圓愿 馬來西亞華人9姐弟結(jié)伴尋根制大馬版族譜
中國僑網(wǎng)5月17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17日發(fā)布一篇文章,,講述馬來西亞華人姐弟9人,,為完成父親未實現(xiàn)的愿望,結(jié)伴赴華尋根,,并制作大馬版族譜的事跡,。
文章摘編如下:
鄉(xiāng)愁是無解的。老一輩選擇漂泊在異地落地生根,,對于家鄉(xiāng)的印象仍停留在兒時油菜花,一間又一間黃色泥墻的民宅,。年年月月累積的鄉(xiāng)愁,,逐漸變得濃郁,礙于家庭經(jīng)濟狀況,,余善愷的父親一直無法去中國,,看看他父親(余善愷祖父)經(jīng)常掛在嘴邊的家鄉(xiāng)——中國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西河鎮(zhèn)的下黃沙村。
余善愷2歲時父親就離世,,自小就沒有了父愛,。他曾在祖父口中得悉老家的那一片美景風光,也知道父親一直想去看中國老家的模樣,。
隨著年齡漸長,,他開始想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家族史,深入了解自己的祖籍,。去年,,他決定與8位姐姐來一趟尋根之旅,也替父親完成多年來的心愿,。
“你要知道,,當時父親要養(yǎng)我們10個孩子,,家庭負擔很大,不可能回去(中國),?!庇嗌茞鹗邱R來西亞第三代華人。屈指一數(shù),,他的太公反倒是最早來到南洋謀生,。當年他賺了一筆錢后,獨自回到下黃沙村蓋了一棟房子,,命名為“永安居”,,寓意著世世代代的子孫能夠安居。
他是靠一雙手成功淘金,,歷經(jīng)千辛來到南洋討生活,,然而沒有意愿在這里生活。畢竟還是老家最好,,口操熟悉的客家方言,,左鄰右舍又是熟悉的臉孔。
余善愷從背包掏出一大包裝滿了珍貴相片和史料的塑料袋,。他挑出一張照片,,正是下黃沙村60年代的模樣。這是他父親與中國親戚書信來往時,,對方寄過來的一張照片,。當年的村莊以農(nóng)耕為主要經(jīng)濟來源,這也是絕大部分中國鄉(xiāng)村農(nóng)民永續(xù)經(jīng)營的工作,。
“你看下黃沙村那一帶的建筑,,‘永安居’可說是富豪類型的家了,使用黃泥墻磚,。這已經(jīng)是很了不起的屋子,。我這趟回去聽老一輩的人說,我太公回來的時候是衣錦還鄉(xiāng),,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太公只有兩名孩子,,即余善愷的祖父和叔公,。后來太公逝世,僅剩下太婆一人,,兩名孩子就攜帶家眷和她一起來到南洋生活,。
祖父祖母有16個孩子
他的祖父來到馬來西亞時才二十多歲,,第一個落腳處是峇眼拿督。祖父一共有16名孩子,,父親排行第二,。按照這個說法,其親戚應該都是馬來西亞人,。他繼續(xù)說,,當時共有3名親戚不在大馬,而是在“永安居”居住,,分別是大伯、二姑和四叔,。
據(jù)他了解,,大伯當年想要參軍,選擇放棄這里跟隨祖父而回去中國,。至于二姑從小被送給一戶人家照顧,,不料那戶人家想搬離大馬,回中國長住,,二姑就這樣踏入祖父的故鄉(xiāng),。
“二姑得悉大哥在中國后,主動跟養(yǎng)父母說想跟隨大哥一起。我大伯就這樣去到福建永定找她,?!敝劣谒氖鍎t因一些家庭因素,在8歲時就被送到“永安居”,,交由大伯母照顧,。
如今,大伯和四叔已去世,,剩下二姑和四嬸住在該處,。這趟尋根之旅,余善愷則是首次與兩位親戚見面,?!皬乃麄冄哉勚胁胖溃改赣H之前匯了很多錢給親戚孩子求學和生活,。當中包括文具,、書包和校服等?!?/p>
祖母回鄉(xiāng)運送物資給親人
祖父在峇眼拿督大街上擁有一間華友洋服店,,屬于店屋形式。樓上供人居住,,樓下則是裁縫店,。父親年輕時跟隨祖父從事裁縫行業(yè),裁縫技藝也深得祖父真?zhèn)??!拔姨?行業(yè))就不確定,但來到霹靂州我估計可能是從事開采錫礦行業(yè),?!?/p>
馬來西亞老一輩的人說,普遍上客家人從事裁縫,、五金店,、藥材店?!拔医憬愣紩每p,,技術非常好,我是釘一個鈕扣都不會,?!彼Φ馈?/p>
從事裁縫行業(yè)收入尚可,,一旦盈余,,父親和叔叔會湊錢給祖母回鄉(xiāng),。據(jù)姐姐的轉(zhuǎn)述,七八十年代,,祖母會和同鄉(xiāng)一起去,。當時要前往中國潮汕碼頭,得乘坐7天7夜的帆船,。抵步后,,還得步行到廣東大埔縣?!爸型緯行菹?,當時她們到了西河鎮(zhèn)雇用一些挑夫擔物資一起同行??上攵煌ǘ嗝床话l(fā)達,,整個路程完全是山路?!?/p>
家族有男丁,,須點燈告知祖宗
說到尋根,他與姐姐們一直都有提及,,可是基于生活因素一直無法成行,。“還有經(jīng)濟問題,,加上要湊足10個人也不容易?!庇捎诮憬愣加屑彝?,必須等到孩子假期才能出遠門,。可惜大姐早逝,,成為他們心中的遺憾,。“因此我把大姐的照片一起帶去,。當作她與我們同在,。”
余善愷這趟回去也有機會目睹殘舊發(fā)黃的《余氏桂馨祠族譜》,。
可惜的是其名字并不在族譜里面,。他說,根據(jù)宗祠的傳統(tǒng),,如果要將后代名字記錄在族譜上,,必須進行點燈儀式。即凡是中國或海外的子孫,,家里有男丁出生,,后繼有人就可以進行此儀式。
這個傳統(tǒng)儀式必須是在農(nóng)歷正月初八(今年1月份)進行,。由村內(nèi)余氏最德高望重或最高輩分的人主持,。對方向祠堂的列祖列宗念出海外宗親后代名字,接著將后代的名字寫在紙上,,然后隨燈籠高掛在祠堂橫梁上,。這是一個非常盛重的儀式,點燃鞭炮慶祝之余,,還要設宴請客,,與大家一起慶祝。這個紅燈籠與姓名紙也會掛上幾天,。
“當時這個儀式需要花一大筆錢,,可能爸爸經(jīng)濟不許可,就沒匯錢去做這個儀式,,后來也不了了之,。這也讓我的名字不在族譜里面?!绷硗馑舶l(fā)現(xiàn),,女性都不被列入族譜。族譜不能拿回來,,一定要留在宗祠,。他只好用手機拍攝作記錄。
大馬版族譜,記錄家族故事
他認為很多80后對本身的祖籍認識和歸屬感趨向式微,。身邊同齡人士或90后都不太重視祖籍這回事,。“可能他懂自己是福建人,,但說不出是福建永春或福建安溪,。”他是客家大埔人,,也很為這個身份自豪,。
時代的變遷和教育方式的影響,年輕一代比較注重英語和華文,,鮮少使用方言,。這個語言仿佛在長輩之間才會使用,遇到同齡者就會轉(zhuǎn)換頻道,,用回英語或華文,。
如果家庭沒有貫徹方言會話,或長輩都相繼離世,,純正的方言用語也會隨之消失,。
久而久之大家只會簡單詞匯,再也無法用流暢的方言溝通,。
“我覺得馬來西亞華人必須重新檢視這個問題,。這是自我認可?!?/p>
根據(jù)族譜,,余善愷屬于第二十五代的后裔。他認為,,既然絕大部分親戚都在馬來西亞定居生活,,倒不如做一份馬來西亞版的族譜。坐言起行,,如今,,他和其中一位姐姐已陸續(xù)整理家族資料,,收集父母老照片,希望能完整記錄家族背景和歷史,。(林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