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在美留學生:“武漢精神”讓他鄉(xiāng)游子始終有歸宿
(抗擊新型肺炎)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xiāng)游子始終有歸宿
中新社舊金山2月2日電 題:武漢在美留學生自述:“武漢精神”讓他鄉(xiāng)游子始終有歸宿
作者 周騁望
我是吃著熱干面豆皮長大的武漢“土著”,,家就在漢江邊上,,最愛吃的是江漢平原的菜薹,、藕帶、茭白,,江里面的魚,還有媽媽做的綠豆湯,。2007年我去北京求學,,2014年來到舊金山留學,之后回去的次數(shù)少了,,鄉(xiāng)愁卻多了,。
當美國朋友問起我,“你的母語是什么,?”我總半開玩笑地說,,是武漢話。我大部分的美國朋友并不知道武漢在哪里,,但最近卻在新聞里經(jīng)常讀到這座城市的名字,。
隔離不是消極的防守,而是更好的對抗
去年12月底,,開始有朋友在微信上說武漢好像鬧“非典”了,,后來在網(wǎng)上了解到是這一種新型的肺炎。今年1月初,,新聞里各種關于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信息開始涌現(xiàn),。
1月23日,除夕的前一天,,市政府發(fā)布消息,,武漢進入“封城”狀態(tài),公交系統(tǒng)停運,,機場火車站離漢通道關閉,。想到家里的父母,我頓時感到有些擔憂,。尤其是看到社交媒體上傳開的武漢“封城”后的視頻,,看到記憶中總是熙熙攘攘的漢街,如今卻幾乎空無一人,,心里不是滋味,。
我不太喜歡“封城”這個冷峻的字眼,。相較之下,,讓人倍感溫暖的是那些在疫情暴發(fā)后勇敢奔赴一線“逆行者”。隔離不是消極的防守,而是更好的對抗疫情,。
“武漢精神”讓他鄉(xiāng)游子始終有所歸宿
疫情初現(xiàn)時的網(wǎng)絡暴力很快就被來自城市內外的支持與關懷所覆蓋,。有人寫道,“我的城市病了,,但是我們會治好它,,還是歡迎您以后再來武漢?!边€有人為武漢加油打氣,,“98年抗洪挺過來了,08年雪災挺過來了,,這次武漢也能挺過,。”
有些人認為,,這些文字過于煽情,,當務之急應是解決問題。我同意解決問題的重要性,,但是也認為這些文字所表達的情感力量不應被簡單視作煽情,。正當抒情而不濫情也是對這場危機的一種應對,尤其是對那些困在家中難免焦慮的武漢人們,。
在朋友圈里看到關于“武漢精神”的討論,,還有首叫做《獻給武漢》的歌。與其說是一種精神,,那更是一種對家鄉(xiāng)的愛和信念,,是一種情懷,一種內向的凝聚力,。這種內向的力量將武漢的民眾團結在一起,,也讓身在他鄉(xiāng)的游子始終有所歸宿。
抗疫更在普通民眾的生活細節(jié)
抗擊疫情,,不只有英雄般的勇敢馳援,,更體現(xiàn)在普通民眾生活中的微小細節(jié)。在家的爸媽為了減少出門的次數(shù),,每天都精打細算著使用食材,。當實在需要出門補給食物,我爸便戴好口罩獨自去超市,并對想同行的母親說,,“你就待在家里面,,少一個人出去,就少一分感染的風險,?!?/p>
從疫情暴發(fā)到“封城”,那些平日里安靜的微信群也變得活躍起來,,大家都積極共享著疫情進展和防治信息,,積極自救和互助。一件讓我感動的小事也發(fā)生在微信群里,。一個武漢高中同學的家人疑似感染了肺炎,,校友群里認識或不認識的同學,紛紛群策群力為她尋找求治的路徑,。
除了身在武漢的親友,,朋友圈里,無論身在哪座城市哪個國家的人們,,都以不同方式表達著自己的關切和支援,。在美國的留學生團體無論是以學校還是以居住地區(qū)為單位,積極組織捐款捐物,,并且將相關信息廣泛傳遞,。
等我回來,還要一起吃好吃的
最讓我掛念的除了家鄉(xiāng)的親人,,還有在抗擊疫情一線的醫(yī)護人員,。疫情暴發(fā)后,我便聯(lián)絡了在武漢做醫(yī)生的多年好友,,然而他已經(jīng)疑似感染被隔離觀察了,。
他自己躺在病床上,跟我說的卻是,,讓我叮囑家人一定要勤洗手戴口罩好好保護自己,。我對他說,“你一定會好起來的,。等你好了,,我回武漢,還要一起吃好吃的呢,?!彼m然暫時倒下了,但是他的同事們還依然堅守在工作崗位,。
網(wǎng)絡雖然會傳遞暴力和誤解,,但我也看到了理解、支持和關愛,。網(wǎng)絡不僅傳遞了有用的信息,,提供了慈善的渠道,也傳達了情感和關愛,。在異鄉(xiāng)漂泊的游子,,除了捐資捐物表達關切之外,也要照顧好自己,,不讓家人擔心惦念,。
武漢,加油,,等疫情被擊退,,街道再次人潮熙攘,我要歸來看繁花盛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