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日華人自編中文教材 創(chuàng)新教學法助力漢語推廣
中國僑網(wǎng)7月16日電 據(jù)日本新華僑報網(wǎng)報道,,漢語,、漢字伴隨著中日交流的漫長歷史長河,,已經(jīng)跨過了2000多年的時空,。由于兩國一衣帶水的關系,漢字文化在日本得到了良好的保存和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迅猛發(fā)展,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yè)瞄準中國市場,,在大學里,,漢語成了學生必須掌握的第二外語。然而,,完全陌生的發(fā)音習慣和似識非識的簡體漢字,,常常讓學生剛把拼音死記硬背下來,就已經(jīng)對學習失去了興趣,。不少人的學了很久,,卻還停留在“你好”,、“謝謝”的會話階段。
中日兩國在文化上相融相通,,日本人學習漢語的“壁”卻越積越高,,這是否因為傳統(tǒng)的漢語教學方法并不適合日本人?2011年,,一位在日華人為解決這個問題,,經(jīng)過多年鉆研,終于創(chuàng)出了一套針對日本人的漢語教學法,。
6月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日本月刊》、《日本新華僑報》記者聯(lián)袂走訪長城學院,,對院長張佶進行了一次專訪,。
初衷是讓日本人到中國求職
《日本新華僑報》:您原本是從事IT行業(yè)的,現(xiàn)在涉獵中文教育的初衷是什么,?您是否看到了目前中文教育的缺陷,,想要去解決這些問題呢?
張佶:我從事IT行業(yè)已經(jīng)20年了,,在日本主要以向企業(yè)派遣技術員為主。但是2008年爆發(fā)的“雷曼兄弟破產(chǎn)危機”,,讓很多派遣職員都被退了回來,。當時中國經(jīng)濟依然堅挺,不少中國員工可以回到國內(nèi)去工作,,但日本員工就只能失業(yè)了,。當時整個日本失業(yè)現(xiàn)象很普遍,我就希望他們也能到中國去謀生,。
但是,,這就面臨著一個問題,他們不會漢語,。其中有不少人學過,,但因為難度太大最后不得不半途而廢。對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我在1992年大學院畢業(yè)后,,曾擔任過對外漢語教師。學生們都很努力,,但日本人的學習效果卻差強人意,。我想很多問題不在學員,可能是我們針對日本人的教育方法太少,。
2009年,,我在朋友的提議下打算“重操舊業(yè)”,,專門針對日本人教授漢語。但我認為不能沿用過去的傳統(tǒng)教材,,必須創(chuàng)新出一套有效的教學辦法,,因此我決定自己動手編教材。
但教材的編纂工作可不是那么簡單的,,我們花了一年時間,,雖然已經(jīng)制訂了從漢字入手的教學方針,但這個范圍應該如何設定,,又要用什么方法把中國簡體字教給他們,,當時我們反復嘗試了5、6種方式,,但新教材的突破口仍沒有找到,。
雖然開發(fā)進程緩慢,但我想還是要接著往下做,,于是就成立了一個專門開發(fā)漢語教材的公司,,又過了1年,終于找到了基本方法,。我將其命名為“漢字讀音法”,。直到2011年,這份新教材終于被編出來并開始實際應用,。
三年磨一劍,,新教材終出爐
《日本新華僑報》:從2009年開始著手制訂教材,到2011年新教材正式被用于教學,,您認為在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上最難的是什么,?又是什么讓您堅持了下來?
張佶:最難的部分就是劃分漢語漢字,、日語漢字的范圍,。日語里的漢字也很多,但常用漢字的范圍明確,。相反漢語中,,沒有明確的常用漢字可以覆蓋95%的漢字范圍。所以,,到底是根據(jù)日語常用漢字來對照漢語,,還是以簡體字為主展開教學,這個地方就反復嘗試了4,、5次,。
在研發(fā)工作遇到瓶頸的時候,一位在人民大學外語學院任副院長的老同學啟發(fā)我,必須用舉一反三的辦法,,而且要讓學員立竿見影,,獲得學習成就感。當時我就思考,,可不可以舉拼音的四聲來返漢字,。后來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這樣的方法對日本人掌握漢字很有幫助,。
通過這種辦法,,我們終于確定了漢字的范圍,那就是中國小學生到6年級為止要學的2500個漢字,。它覆蓋了常用漢字的95%,,一個小學畢業(yè)生就可以看報紙了。具體教學方法以漢字讀音為主,、拼音為輔,。
首先,我們對2500個漢語漢字和2136個日語漢字進行徹底比較,,發(fā)現(xiàn)兩國繁體漢字非常接近,,又各有自己的簡體字??傮w上來講,,兩國簡體字有一半是相同的,繁體字幾乎都是相同的,。這種兩國共通的漢字,,我們一口氣就找到了1637個,加上860個漢語獨有字,,正好是2500個。日本人只要認識了這些字,,就可以識漢語,、讀漢語了。
其次,,我們還對語法進行了比較,。其實兩國語法最不同的就是“倒裝句”,日語里叫“返點”,。在古代日本,,“返點”法是日本人學習漢語的重要工具。只要將漢語漢字與“返點”法進行結合與強化,,日本人就能夠順利地讀句子,、造句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