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問題論壇舉行 國外高級漢語人才談中外交流
10月12日上午,由北京語言大學主辦的“我們眼中的中國”中國問題論壇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高級研究學者,、北京語言大學教授鄭承軍,中國語言學會語音學分會理事曹文以及多位外國高級漢語人才代表等出席并發(fā)言,,論壇由語言科學院司富珍教授主持,。論壇圍繞當代中國語言文化發(fā)展淵源、中國社會現(xiàn)狀與變革,、中外文化交流與影響等議題,,專家學者彼此暢言、交流熱烈,。
來自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院長李夏德,、美國作家麗莎·福瑞斯提,、越南河內國家大學下屬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中心教師傅氏梅、日本中國門墩專門研究人員巖本公夫,、阿塞拜疆總統(tǒng)戰(zhàn)略研究中心首席顧問卡里莫夫·拉沙德,、印尼西爪哇省漢語教師協(xié)會主席蕭頻、印尼丹戎布拉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外方院長陳佩英等多名外國高級漢語人才,,在經(jīng)歷了之前在中國的學習后,,他們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繼續(xù)傳播漢語語言和文化,,為推動漢語言文化在世界的發(fā)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在論壇中,他們交流過去在中國學習生活的體會,,感慨中國社會發(fā)展變革,,發(fā)表對漢語語言文化交流的切身見解,為中外語言文化交流尋找方向與思路,。
司富珍:文化交流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司富珍教授曾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語言學和哲學系博士后訪問學者,,現(xiàn)任北京語言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專業(yè)教授,也是此次“中國問題論壇——我們眼里的中國”的發(fā)起人,。
作為國家級教育對外交流項目“百名高級漢語人才重返中國”系列文化活動的一環(huán),,“我們眼里的中國”帶著這些曾經(jīng)在中國求學的外國人,重溫了當年的記憶,,暢談了對于今日中國的感受,,并一起暢想了他們與中國的未來?!爸胤抵袊表椖烤褪菫樗性?jīng)在中國學習或培訓過的高級漢語杰出人才提供更多交流,、合作、集思廣益,、學習和分享的機會,。“中國經(jīng)濟已經(jīng)崛起,,而文化尚在醞釀,。通過不斷推動中外文化的交流,促進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協(xié)同互信,,相信未來的中國文化必將在世界舞臺上綻放光彩,。”司富珍老師表示,,“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越來越密不可分,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的時代,,必須發(fā)揮好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用文化促進世界各國之間的理解與互信,,保護好和平發(fā)展的完美愿景,。”
鄭承軍:青年人應放眼世界
北京語言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鄭承軍曾經(jīng)在美國哈佛大學做訪問學者,,在中外文化交流領域經(jīng)驗豐富,。談到中美文化交流的問題,鄭承軍教授表示,,中國與美國之間的文化教育交流從未停止過,,習近平主席在訪問美國時也特別談到了這一問題。中美聯(lián)合宣布會有更多留學生來到中國,,中國也會派更多學生去美國,。“這個時代非常需要文化交流,,因為它是國民交流中最重要的部分,,屬于一種心靈之間的交流,是政府間交流的‘潤滑劑’,,可以使政府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
鄭承軍教授還表示,,這種文化交流必須有青年人加入進來,,比如留學生、青年使者等,?!扒嗄耆舜碇磥恚挥星嗄曛g積極進行國際交流,,國際交流才能有未來,。青年人應放眼世界,用更開闊的眼光看待問題,,中外青年應該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共同進步,。”
李夏德:青少年交流活動應更加年輕化
李夏德曾在1974-1975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經(jīng)歷過文化大革命和青年下鄉(xiāng),,是與會代表中最早在中國學習的一位。由于文化交流上的突出貢獻,,他被授予奧地利杰出貢獻榮譽勛章,。
采訪中,,李夏德表示,這么多年過去,,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十分讓他令人驚訝,,簡直不敢想象。但中國發(fā)生的一切,,又有著自己深厚的文化積淀,。“作為一個外國人,,如果不了解儒家思想,,無從了解當代中國?!崩钕牡卤硎?,中國人靠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今天這樣的成就,為了進一步加深中歐青年之間的友誼,,他希望增加14歲左右的青少年交流活動,,“之前劉延東副總理曾在比利時接見了我們,親切地聽取了我們的建議,,我當時就提出了,,希望中方能夠提供讓更多西方青少年長期在中國生活、學習的機會,,讓他們從小學習中國文化,,學習中國人的勤奮精神?!?/p>
作為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孔子學院的校長,,李夏德談到,“孔子學院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孔子學院所提供的不只是教授中文,,更是教授中國文化。而且,,這種學習是互相的,。孔子學院的中國教師,,在教學的同時,,也是在學習國外的文化?!崩钕牡聫娬{,,全球化需要“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樣性是趨勢,。而作為一名漢學家,,不能只專注于研究層面,,要起到搭建中外文化橋梁的作用。
拉沙德:沒有感情無法學習語言
卡里莫夫·拉沙德畢業(yè)于外交學院,,是阿塞拜疆中國問題專家,,阿塞拜疆-中國合作聯(lián)合會的創(chuàng)始人兼主席,從2008年至今在阿塞拜疆總統(tǒng)戰(zhàn)略研究中心擔任首席顧問,,他曾于1996年-2004年在北京語言大學學習,。拉沙德非常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政治經(jīng)濟以及社會生活,重視阿塞拜疆和中國的傳統(tǒng)友誼,,多次在報刊和雜志上發(fā)表研究文章,,并編寫《阿塞拜疆人眼中的中國》一書, 為中阿兩國的好交往做出重大貢獻,。
拉沙德說,,中阿政府建交雖然僅有二十多年,但兩國之間的歷史友誼從絲綢之路時就已開始,,阿塞拜疆政府也特別重視和中國發(fā)展良好關系,。伊拉馬列夫總統(tǒng)高度重視教育問題,每年政府都會專門提供獎學金供青年學生來中國學習,。這些青年將來必定會為中阿兩國關系的發(fā)展做出貢獻,。同時,拉沙德也感謝中國教育部提供了讓阿塞拜疆青年來學習的機會,。
談到當年來中國學習中文的經(jīng)歷,,拉沙德至今記憶猶新?!半m然當年的學習條件很差,,但中國政府對于留學生提供了莫大的支持。至今我仍記得和中國同學一起在圖書館占座位,,在籃球場打球以及學校食堂好吃的春卷的味道,,這些記憶將會伴我一生?!闭劦秸Z言學習的重要意義時,,拉沙德表示,“2006年的時候,,有一本書很流行,,叫做《世界是平的》。的確,,世界越來越朝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了,但平的世界中,,還有很多的墻,,我們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任務就是推翻這些墻。沒有感情是學習不好一門語言的,,我熱愛中國,,這是我學好中文的前提?!?紀萬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