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桑比克首屆“漢語橋”冠軍:想做新時代鄭和
中國僑網(wǎng)7月13日電 據(jù)國家漢辦網(wǎng)站消息,,“我想做新時代的鄭和”是莫桑比克首屆“漢語橋”冠軍莫非學習漢語的最大動力,。
莫非在5月底莫桑比克首屆“漢語橋”比賽中,以一曲婉轉(zhuǎn)的越劇《盤妻索妻》和幽默夸張的“戲曲夢”演講,,一舉摘得桂冠,。
莫非說,,當初他學習漢語的動機很單純,,只是想聽懂功夫電影里的臺詞。不久之后,,他對漢語產(chǎn)生了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為什么說“似曾相識”?他解釋道,,莫桑比克的一種方言叫Changana,,很多詞匯的發(fā)音幾乎跟漢語完全一致,連聲調(diào)也差不多,。如:Changana語里的“刀”與漢語“西瓜”的“瓜”,,發(fā)音幾乎一樣,而且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剛開始,,他覺得不可思議,私下還以為老師在開玩笑,,拿著他們的方言教他們漢語,。稍微入門后,他才發(fā)現(xiàn)兩種語言的確有相通之處,,生發(fā)出一種他鄉(xiāng)遇故知的喜悅之感,。
有人讓他介紹一些他學習漢語的心得體會,總結(jié)一些快速學習的方法和竅門,。他摸著腦袋,,靦腆地說,“沒有特別的方法,,只要喜歡,,喜歡,一直喜歡它就可以學好?!?/p>
就是憑著這種對漢語的熱愛,,支撐著莫非在學習漢語的道路上頑強前行。因為家境原因,,莫非不得不一邊打工,,一邊學習。他在馬普托一家保險公司做業(yè)務(wù)員,,幾乎每個工作日都要出差,,奔波于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上門推銷保險業(yè)務(wù),只有周末兩天才有時間到孔院上課,。
有時,,他正專注地聽著課呢,但公司業(yè)務(wù)電話一來,,又得立馬起身奔赴到外地出差,。莫非對此深感無奈與愧疚,因為他是那么熱愛漢語,。節(jié)假日一到,他就顧不上休息,,會請老師補上耽擱的課程,。只有這個時候,他才有時間換上便裝,,背著書包,,早早等在教室門口,急切地說:“老師,,今天我可以學習四個小時漢語,。如果你不累,我們還可以繼續(xù),?!?/p>
莫非對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非常著迷,經(jīng)常纏著老師講一些海上絲綢之路的故事,。有一天,,莫非對漢語老師說中國運載瓷器的船只早在公元9世紀就到達過莫桑比克,到鄭和下西洋時中莫兩國來往就更密切了,。為了證實他的所言非虛,,還興致勃勃地拿出了幾則關(guān)于莫桑北部發(fā)現(xiàn)大量中國瓷器的新聞。在填寫中國“漢語橋”組委會發(fā)來的夢想清單時,,他所填寫的夢想不是嘗遍中國美食,、看遍中國美景,而是要去景德鎮(zhèn)學做瓷器,,去蘇州見證蠶絲的由來,。
說起馬上要去中國參賽,,莫非小心翼翼地掏出一種叫做timbila的莫桑比克傳統(tǒng)木質(zhì)打擊樂器,深情地介紹說這是莫桑比克人的“鋼琴”,,也是莫桑比克生命的象征,。莫桑人正是聽著這種美妙的音樂出生,成長與老去的,。他要把這件深入莫桑人靈魂的禮物送給“漢語橋”,,讓它架起中莫文化交流的橋梁。
當老師問起他最想從中國帶回什么東西時,,他說想做新時代的鄭和,,此行不為帶回中國的瓷器與絲綢,而是要帶回任憑風吹雨打也不可磨滅的中國文化種子,,并把它播散到他所熱愛的這片莫桑比克土地上,。若干年以后,中華文化就如伴隨著莫桑比克人一生的timbila音樂一樣,,成為莫桑人的靈魂滋養(yǎng),!(文/圖:蔣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