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漢語從娃娃抓起 漢語進入比利時國民教育體系
新華社布魯塞爾4月21日電 通訊:在比利時感受“沉浸式”漢語教學
新華社記者 潘革平
“兩只老虎,兩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沒有耳朵,,一只沒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20日,,當記者來到比利時一所幼兒園參觀時,立刻被孩子們地道的中文歌聲所吸引,。
這所“兒童之路”學校附屬幼兒園位于比利時瓦隆—布拉班特省只有1萬多人口的小鎮(zhèn)肖蒙日斯圖,。從去年10月開始,幼兒園大中小三個班約100名娃娃每周一天接受“沉浸式”漢語教學,。所謂“沉浸式”教學,,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不使用母語,讓學生充分沉浸于漢語環(huán)境中,。
懷著好奇心,,記者在教室外輕輕敲門,門徐徐打開,,露出一張稚嫩的小臉,?!澳谩薄罢堖M”“請坐”,一句句禮貌用語說得如此流利,,真讓人驚喜,。只見十幾個孩子在有些喧鬧的教室里,做著識字游戲,。他們不僅認出了“人”“山”“目”等漢字,,還能區(qū)分篆體字和現(xiàn)代漢字。
在另一個班,,孩子們完成了與色彩有關(guān)的游戲,,并能區(qū)分二胡、琵琶,、古箏和編鐘等中國傳統(tǒng)樂器所演奏的曲目,,“沉浸式”教學的效果令人滿意。
目前在這所幼兒園任教的竇向明曾在中國擔任多年中學語文老師,,經(jīng)驗豐富,。據(jù)竇老師介紹,初來時,,自己在教學理念,、內(nèi)容設(shè)計方面與幼兒園有過一段磨合期。比如,,竇老師打算講述《孔融讓梨》《司馬光砸缸》等中國古代兒童經(jīng)典故事,,但幼兒園老師對這些故事表示難以理解和接受。這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東西方在價值觀方面存在的差別,,也凸顯跨文化交流對話的重要性,。
經(jīng)過反復(fù)磋商,幼兒園決定采用適和幼兒心理特點的教學方式,,沒有任何知識講解環(huán)節(jié),,而是通過游戲和活動,讓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接觸中國文化,。他們在幼兒園墻上展示學生用中文完成的各種“作業(yè)”,,如神話故事《后羿射日》以及歌曲《小燕子》的圖解等,,用聲音,、文字、圖片,、活動等全方位營造濃厚的中國文化氛圍,。
“兒童之路”學校校長薩拉·蒂布說,之所以選擇在幼兒園開設(shè)漢語課程,,看重的正是中西文化的差異,。她說,,孩子們在家里不時會冒出一些中文單詞,并為自己會說一門父母所不熟悉的外語感到自豪,,這一點也得到許多家長的贊許,。
據(jù)中國駐比利時使館教育處參贊陶洪建介紹,比利時法語區(qū)政府自2014年起將漢語納入中學教學大綱,,漢語正式進入比利時國民教育體系,。目前,包括孔子學院,、孔子課堂在內(nèi)的各級各類漢語教學機構(gòu)已經(jīng)基本覆蓋比利時全境,,漢語學習者基本實現(xiàn)了就近入學。
陶洪建說,,跨文化交流的本質(zhì)是“通心工程”,,隨著學習漢語的青少年長大成人,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合作必將更加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