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毛竹之鄉(xiāng)”黃橋村期待走出“千年深閨”
飛云江從白云尖西北坡發(fā)源,,先向北下行至景寧東塘,,稱為東塘溪,,而后一路向東,,彎彎曲曲,,沿途納入眾多的水流,在里塘口出景寧流入泰順黃橋,。從黃橋開始,,改稱三插溪。
我追隨著這一脈清泉,,從景寧來到黃橋村,。黃橋原為鄉(xiāng),2011年撤鄉(xiāng),,現(xiàn)在的黃橋行政村下轄27個自然村,,這些村落依山面水而建,受到群山和溪流的溫暖呵護,。這里為洞宮山脈,,秀拔奇?zhèn)ィ錆M著父性,。而飛云江像一個永遠流淌著乳汁的母親,,舐犢情深,這些村莊,,是她的一個個孩子,,無論這些村莊有多老舊多滄桑,在她的眼里,,永遠沒有長大,,永遠需要精心養(yǎng)育。
竹影搖曳,,曾給村民帶來致富的日子
驅(qū)車在窄小的山間公路上,,滿眼皆綠,植被茂密豐富,。近處的草木,,是憨實的深綠,遙望遠山,,則是亙古靜穆的墨綠,,充滿了原始的活力和勃勃的野性。陪同我的黃橋村支部書記吳尚寬和副書記葉尚忠告訴我:黃橋?qū)偕降氐孛?,多高山峽谷,,面積廣闊,有40.86平方公里,,林地面積5.4萬畝,,有許多珍稀的名木古樹,最多的是毛竹,毛竹林1.8萬畝,,被譽為“毛竹之鄉(xiāng)”,。
說話間,我們已經(jīng)進入茫茫竹海,,公路兩邊的竹子長得茂密,,陽光難以透進來,竹林里浮動著晦暝的煙嵐,,待到山風(fēng)過來時,,黃綠的竹葉微微晃動,發(fā)出沙沙的竹語,。我們下了車,,呼吸著帶有竹子清香的空氣爬上了一個山坡,我們看到重重疊疊的山坡上,,是郁郁蒼蒼的毛竹,,幽深曠遠的竹林里,演繹著夢幻般的浪漫情調(diào),。這里真是一個竹的王國,,竹的世界?!澳憧?,這些竹子都是我們當年種的?!眳巧袑捴钢暰€所及的竹海說,,“這十多年來,黃橋年出售毛竹可達10多萬支,,產(chǎn)筍200多噸,,毛竹資源占泰順縣的四分之一,我們以竹富農(nóng),,以竹立村,,這是黃橋村的綠色寶庫?!?/p>
吳尚寬還記得1997年春天,,浙江省委組織部派來了年輕人,一位叫勞泓的干部前來掛職鍛煉,,任泰順縣黃橋鄉(xiāng)黨委副書記,。他到任后看到漫山遍野的毛竹長勢并不好,,產(chǎn)量低,,就走村串戶,深入調(diào)研,幾個月后拿出毛竹低產(chǎn)林改造的方案,,他帶領(lǐng)村民到毛竹林里“去三頭”——挖石頭,、清樁頭(毛竹樁)、砍柴頭(雜草雜柴),,進行施肥松土,,新栽毛竹600多畝。經(jīng)過改造,,黃橋的毛竹越長越好,,山民們自砍自銷,銷路也好,,近的拉到泰順司前鎮(zhèn),、溫州城區(qū),遠的到衢州龍游,、臺州溫嶺等地銷售,。那時候也賣得起,一百斤竹子三四十塊錢,,2003年,,黃橋靠毛竹創(chuàng)收135萬元,2006年達到270萬元,。
按照生長規(guī)律,,竹子有大小年之分,一年大,,一年小,。大年多留筍成竹,竹葉每隔兩年換一次,;小年以挖冬筍為主,,冬筍長在泥土里,內(nèi)行人看竹鞭走向挖筍,??持褡邮羌夹g(shù)活也是體力活,砍的時候要用繩子系住竹子頂端往上坡拉,,砍下的竹子才會往山腳下滑,。竹林里有一群群的山鳳凰(七彩山雞),有時飛舞在竹梢上,,有時在泥地里刨吃的,。也有穿山甲,不過這東西太值錢,,被人為破壞了,。
可是,,竹影搖曳的致富日子已經(jīng)成為過去。兩位書記說,,近幾年里,,由于竹產(chǎn)品滯銷等原因,毛竹價格暴跌,,銷路也不好,,客戶來山里,挑一些大的毛竹,,六七十元一條,,買過去種紫菜,其他的20元一百斤也難以賣出去,。竹子不砍,,長了八到十年就會死掉,竹子長密了就不長筍,,長出的筍也沒人挖,,人工費太高,一工要兩三百元,,遇到天氣不好,,挖出的筍不及時加工還會爛掉。說起這些,,兩位書記多么希望村里能再來一位像勞泓這樣的干部,,給他們指點迷津,幫他們走出困境,。
一個個村落,,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標本
汽車在竹林里行駛,越過一座又一座大山,,一個個村莊不期然地與我們劈面相逢,。每到一個村落,我們的汽車就停在村口,,兩位書記帶我到村里走走,,給我介紹這個村的山形地貌水勢和村里的大致情況,他們對此了如指掌——
這是黃山自然村,,吳尚寬的丈老家就在這里,。這個村有80多戶,戶籍人口300多人,,現(xiàn)在只住幾十位老人,,他們慈眉善目,、熱情有加。房屋依山而建,,地基由山石壘起,多為“一”字型木頭房,,結(jié)構(gòu)簡樸,,平實無華,屋檐下有碼得齊整的柴垛,,院子里晾曬著飄著清香的白蘿卜絲,,屋里屋外有閑庭信步的雞鴨和自得撒歡的黃狗。村后是層層梯田,,有些種著蔬菜,,有些長著野草栽有幾棵松樹。吳尚寬說:“黃山村有田地100多畝,,田地多,,村民每年都不用愁吃的。黃橋鄉(xiāng)每個村的村民原來都不外出打工,,每個自然村都住著兩三百人,,過著小農(nóng)經(jīng)濟狀態(tài)下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nèi)ムl(xiāng)里辦事,,要從村前的古道下山,,在黃塘口乘渡船,過渡后就到了黃橋鄉(xiāng)政府,,這個渡口現(xiàn)在還在,,不過很快就要建橋撤渡。村民很重視教育,,鄉(xiāng)政府所在地設(shè)有初中,,每個村都辦有小學(xué),學(xué)校雖然簡陋,,但讀書的氛圍很好,,許多學(xué)生考到司前高中就讀。我1997年高中畢業(yè)回來,,還在這里教了兩年書,。”2000年前后,,黃橋鄉(xiāng)外出的人員越來越多,,村里的學(xué)校撤并了,現(xiàn)在黃橋沒有一所學(xué)校,。
這是小燕自然村,,副書記葉尚忠的老家,。這個村四面環(huán)山,東南西北各有一座山峰,,稱四大尖峰,,分別叫豬母巖、筆架尖,、石頂尖,、牛動蓬尖。村里有樹齡500多年的紅豆杉,、青檀和柳杉,,深褐色的枝干高聳入天,都是訂牌保護的古樹,。遮擋了上百年風(fēng)風(fēng)雨雨的幾十棟老屋還倔強地挺立著,,多有石砌的圍墻和竹制的籬笆,院子的一角總有一棵歪歪斜斜的老梨樹,。有老人坐在自家的門口,,或瞌睡或聊天或做點小手工,樣子踏實又舒心,。葉尚忠說,,這個村海拔在800米以上,雖然田地較多,,但泥土并不肥沃,,人們背扛四季,從不放下節(jié)令,。早上天還黑就摸著板壁出家門去山上田里勞動,,砍柴砍竹挖筍燒炭,播種拔草澆水鋤地,,不到天黑不回家,。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年頭,莊稼長得好,,粒大籽兒圓,,在老天的恩賜下大家能掙一份飯吃。但這樣的年份少,,村民總是播時望晴,,長時盼雨,在多雨與干旱之間搖擺煎熬,。收成少,,村民賣些竹子過日子,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飯桌上擺著四個咸菜盤,,三個盤里的菜是不能吃的,。“有吃沒吃,,不要到小燕賺吃,。”這是上輩人說的話,,他們是生命勞作繁衍的忍者,。
這是圓橋自然村,原黃橋鄉(xiāng)的所在地,。這個村多了磚墻的房子,,有鄉(xiāng)政府大樓,、大會堂,、供銷社、信用社,、衛(wèi)生院,,不過大多挪為他用。這個村也多了中青年人的身影,,我聽幾個青年人圍著討論把村里的老屋改建成民宿的話題,。這是圓橋與黃山、小燕不一樣的地方,,但在這里依然能看到純粹的藍天和白云,,純粹得沒有一絲兒瑕疵,與塵埃,、陰霾,、灰暗這樣的詞匯形成了世界的兩極。白云鋪展在藍天上,,鱗片一般,,薄薄的一層,突破了藍天的單調(diào),,有略施粉黛的意味,,充當著村莊的背景。我們從村里走過,,見到一條小水流從我們的腳邊經(jīng)過,,溝岸用塊石壘得牢固。吳尚寬說:黃橋海拔較高,,少有洪澇災(zāi)害,,山水流經(jīng)村里,就從這些小溝小坑流向山下的三插溪,,最終注入三插溪水庫,。人們砍竹挖筍,、牧牛放羊、過家串門,、迎親嫁娶,,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最生動的標本。
可是,,這是10年前的事情了,,現(xiàn)在,除了竹林依然,,村落靜謐,,百分之八十的村民都移居到40里之外的司前鎮(zhèn)。從2006年開始,,當?shù)卣凑铡疤鳇S橋發(fā)展黃橋”的思路,,通過給予村民相應(yīng)補償?shù)霓k法分期分批遷移村民到司前中心集鎮(zhèn)居住。但移民后的這些古村落怎么辦,?糾結(jié)著我們的心,。老房子最怕漏雨,一漏房子就會爛,,一爛就倒塌,,村落也跟著消亡。吳尚寬他們說:我們想過發(fā)展黃橋的旅游業(yè),,這方面有許多優(yōu)勢,,一是與文成銅鈴山森林公園一山之隔,二是有三插溪大水庫,,三是有萬畝竹海,,四是有原生態(tài)的古村落,但是,,我們沒有資金實力,,黃橋也沒有機緣走出千年“深閨”。
曹凌云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