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西街百年老店鵬山堂 一劑吊膏饋古城(圖)
東南網(wǎng)6月7日訊(海峽都市報記者 吳月芳 呂波 文/圖)西街231號是家中草藥店,店招是方片串成的旌旗模樣,,“劉鵬山吊膏”五個字,,風(fēng)來時搖曳,風(fēng)止時舒展,。
開元寺東塔下,,“鵬山堂老祖鋪”傳到掌柜劉榮飛,已是第三代了,。門前的行道樹,,從柳樹換成了刺桐,又從刺桐換成了香樟,,老鋪伴著劉榮飛從少年變成六旬漢,,這些年幾乎沒怎么變過:裝草藥的葭芷,練藥膏的鼎,,蓋印章的老木戳,,甚至來看跌打風(fēng)傷的,都是那么些懷舊的老伙計,。
老鋪門口的鐵架上,,咸草編制的葭芷里,放著長長短短,、模樣各異的藥材,。循著這些上世紀(jì)80年代采購的葭芷,劉榮飛的話匣子打開了。
老店老主顧 細(xì)心換信任
公交車從鋪前駛過路過,,司機(jī)朝劉榮飛微笑地?fù)]揮手寒暄,,“這是今天的第二趟了!”
西街的老鄰居走累了,,走進(jìn)店里借張凳子歇歇腳,,“你看看我這腳是不是更腫了?”
劉榮飛和誰都能聊幾句,,老城區(qū)里的人情味,,讓這間百年老店,多了分生活里的煙火氣,。
昨天,,晉江兩位老婆婆專程到西街找一味新鮮的“金針菜頭”,作為鎮(zhèn)靜安神的藥方使用,。在路人的指引下,,她們找到了鵬山堂。店里有這味藥,,不過是干的,,劉榮飛又指引婆婆繼續(xù)找藥。沒多會又來了群后生仔,,從南安洪瀨專程來的,,買包藥材,劉榮飛給打了折,,“開了一百多年了,,價格要是不公道一點(diǎn),再沒有點(diǎn)秘方,,怎么可能撐過來呢,?”
老鋪有一對忠實(shí)的主顧,是對新加坡老夫妻,,老家在臺商投資區(qū)洛陽鎮(zhèn),。遇到年節(jié)回到家鄉(xiāng),老夫妻總要到老鋪來,。今年端午節(jié)剛來過一回,,抓了十幾帖中藥,說是自己的病看好了,,還要捎藥給新加坡的親友,。“新加坡也是生產(chǎn)各種藥膏的地方呢,,要不是他們相信家鄉(xiāng)的中藥方子,,怎么會一再來呢?”劉榮飛鋪?zhàn)永?,像這對老夫妻一樣的主顧還有不少,,都是沉甸甸的信任。
回報這些信任的,,除了對老鋪中草藥的盡心盡力,,還有劉榮飛的一份無聲的細(xì)心:鵬山堂每天早晨7點(diǎn)多開門,“如果我沒辦法來,,一定會交代鄰居跟買藥的人說一聲,。”
方片串成旌旗模樣的店招
古法熬膏藥 老字號標(biāo)桿
店里擺放的藥材外行人看起來奇奇怪怪的:一條根,、生根草,、萬年松、無根藤,、一口鐘……
少年時的劉榮飛,,曾上清源山采草藥,需要哪一味藥材特地上山找,。他也曾像祖父一樣,,到四川、貴州,、云南打拳賣膏藥,,最后回到西街,“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劉榮飛的爺爺劉鵬山,說起來都是故事,。劉鵬山性子倔,,9歲時,安溪老家蓬萊來了一個打拳賣藝的北方人,,他跟著這個北方人四處學(xué)拳賣藝流浪去了,。清末民初,劉鵬山在西門孟衙巷觀音宮旁開鋪,,用秘方制作吊膏,。父親劉天賜因?yàn)榈醺噙@劑家族秘方,在1959年公私合營時得以進(jìn)入正骨醫(yī)院短暫工作過,。后來劉家在中山南路,、東街都有開過店鋪,上世紀(jì)80年代以后回到西街,,就再也沒離開,。
劉榮飛將吊膏的配方傳授給兒子。吊膏煮得好,方法“無章可循”,。即使拿到了方子,,何時下藥、火候的把握都要靠人的經(jīng)驗(yàn)來操作,。吊膏的熬制和風(fēng)干,,也要靠天氣的配合。
2013年鵬山堂草藥入選為泉州市級非遺,,今年劉榮飛也成為第七批市級非遺傳承人,。2015年“鵬山堂”成為國家工商總局的注冊商標(biāo),經(jīng)營范圍為草藥,、膏劑,、藥油、橡皮膏等,,“保護(hù)老字號的意識原來有點(diǎn)薄弱啊,。”劉榮飛這些年才意識到將家族的獨(dú)門秘方保留下去的重要性,,作為百年老鋪,,肩上的擔(dān)子一下就添了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