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僑批:“無發(fā)炊甜粿” 一展僑胞出洋酸甜苦辣
原標題:“無發(fā)炊甜粿”
現(xiàn)在的成年人或已淡忘,,而年輕人根本就不寫信,,只有上了年紀的人還記得,,那充滿親緣親情的南洋來信,,以及隨信同來的“咸水”,數(shù)目不一,,卻能舒困,。在上世紀60年代初三年困難時期,華僑旅行社工作人員送上門的從海外寄來的豬油,、面粉,、餅干、白糖、煉乳……以及成疊的新舊衣服,、拖鞋,,救濟困頓中的家鄉(xiāng)親人。
漳州鄉(xiāng)賢藍鼎元曾在《論南洋事書》中說道:閩廣人稠地狹,,田園不足于耕,,望海謀生十居五六……南洋未禁之先,閩廣家給人足,,游手無賴亦為欲富所驅,,盡入番島,鮮有在家饑寒竊劫,。
閩南,、潮汕自南宋以來人口劇增,給民眾的生存帶來莫大壓力,。面對大海,,先輩們敢于乘風蹈浪,從莫測的海洋謀取生路,。明朝鄭和下西洋,,他的副使(第二次下西洋起與鄭和同為正使)就是當時籍貫隸屬漳州府的漳平人王景弘。鄭和,、王景弘所挑選使用的水手、工匠,、兵士,、醫(yī)師,大量使用福建人,。據(jù)說,,福建人占隨行人員80%。這些人隨同船隊,,每到一處必須有人當翻譯以溝通雙方,。這些翻譯或曰通事者,當為早期到彼謀生的華僑,。鄭和下西洋,,促進華人到南洋有規(guī)模的遷徙、創(chuàng)業(yè),、謀生,。
近現(xiàn)代福建、廣東各地鄉(xiāng)親大量涌向南洋,,有的是“賣豬崽”的,,有人是去淘金的,更多是投親靠友以求一博的,或政治避難,,或鄉(xiāng)中結仇以避報復者,,不一而足。
當時的交通工具只有依賴季風的木帆船,,華僑們擠在潮悶的船艙,,把生命交給神秘莫測的海洋。即便是現(xiàn)代文明象征的輪船,,廈門海關稅務司休士1875年報告里說:“掛這些國家國旗的船只從廈門前往海峽一殖民地以外的其他地方,。船只乘客是如此擁擠,以致沒有人性和體面可言,。這些船只的甲板上是黑壓壓的人群,,一堆一堆擠在一起,象嗡嗡喧嚷的蜜蜂群,。船上沒有能容納1/8乘客的救生船只,。我可以肯定地說,一旦在離開本口岸6哩之外發(fā)生意外事件,,死亡人數(shù)該是駭人聽聞的……甚至簡直象對待奴隸一樣”,。無論多么險惡也阻擋不了在故鄉(xiāng)沒辦法生存的民眾,不是還有鄰村南洋伯在那邊發(fā)了財回家,,建起引人羨慕的“番仔樓”,,雖白發(fā)皤然,兒孫生活無憂矣,。
盧奕醒,、鄭炳炎先生編撰的《漳州民間故事叢書》之《鄉(xiāng)音賽萬金》就記載了“無發(fā)炊甜粿”的故事:每次飄洋過海,如果是順風順水,,最近點的碼頭起碼也要好幾天才能到達,。如果碰上大風大浪,那就十天半月也到不了,。倘若不備些干糧,,如何挨過這些日子。由于甜粿不易變質,,所以船客們總要設法蒸制一些甜粿,,權充干糧。在漫長的海路,,吃甜粿充饑實在是出于無奈,。
閩南人逢年過節(jié)經(jīng)常做發(fā)粿。粳米磨成米漿壓成濕粉,,后發(fā)酵加紅糖蒸,,以預卜來年“發(fā)家致富”“興旺發(fā)達”。
“無發(fā)炊甜粿”, 這無奈與自嘲不僅流傳在閩南,,同樣也流傳在潮汕,,先民出洋登上紅頭船、青頭船,,擠進污濁悶熱的船艙時,,也同樣準備了甜粿,就半碗臟水裹腹,。
歷經(jīng)千辛萬苦,,他們終于捱過船上顛簸的日子,站上異鄉(xiāng)的土地,。當務之急,,就是托人捎回報平安的家信,順借兩三元給家鄉(xiāng)的父老妻子,,讓他們買一些福品,,祭奠祖先,答謝眾神明,,告慰諸親眷,。
這是剛到南洋寄來的僑批:
“祖母大人尊前:
慈親大人膝下,敬稟者,,兒自二月初十日下午開輪,,到十四日至安南,隔于二天開行直往新加坡,,十九日到,;之往於龜事三天,至廿一日登岸到父親店中,。幸而一路平安、并代向各位比日同行之人平安,。余容后稟,。乘便付去國幣二百萬元正。
近問金安,!
二月廿二日兒質彬上
內抹二十萬元與祖母大人,,內抹十萬元送與瑞勉之用?!?/p>
從廈門,、汕頭往新加坡,現(xiàn)代輪船用了(連在安南逗留二天)10天,,到“於龜事”3天,,到岸登陸后馬上向家里托寄僑批,很可能這200萬元是向父親店中先預支。
如果方便,,托返航的船員寄信是挺順當?shù)?,他們可以把信件和款項送到家里,把南洋的風情風貌,,把華僑的生活,、謀生概況介紹給家鄉(xiāng)的親眷,順便取到回信以證明信函款項或其他順帶的東西,,已安全送達,,俟下班船期把家鄉(xiāng)的回信送到華僑手中。僑胞們也會贊助一些路費以酬謝船員,,時稱“送順風”,。這些經(jīng)常或不怎么經(jīng)常捎帶送信款的人,,生命的很大部份飄泊在水中海上,,慢慢地,華僑僑眷稱呼他們?yōu)椤八汀薄?/p>
這種現(xiàn)象在薌劇,、潮劇《三家?!防锏玫椒从常撼ι^回家私塾老師蘇義先生,遇到滿臉愁容,,欲跳潭自盡的鄰里施泮嫂,。原來施泮出外謀生經(jīng)年無音信,家里實在過不了年關,;又傳來消息“施泮回家途中‘翻船’”,。 蘇義先生救人心切,脫口說施泮已寄來十二兩銀子,;施泮嫂問有銀就有信,,批信何在?批信忘在私塾,,蘇義先生信口搪塞,。回到家里,,先生娘正等著束修來購買年貨,。無奈之下,夫妻倆想出“妙計”:先偷挖點地瓜度過年關,。又饑又寒的老先生捱到田頭,,對著土地廟一番陳訴,讓看園的小孩吉仔明白真相,。吉仔黑暗中幫先生“偷”挖一筐地瓜并幫著送先生到他家,?;厝グ言嬖V母親,兩人拾掇了一些年貨送給蘇義先生,,敦料到了先生門口,,聽到“舉案齊眉”的蘇義先生夫婦正互相“肥肉、豬腳”敬個不亦說乎,。叩門入室后,,發(fā)現(xiàn)蘇義夫婦吃的是從吉仔園里挖來的番薯。施泮嫂正月初一急著到蘇義先生家,,一則拜年,,一則取來批舍;正好施泮趕回家,,和父親談起并未寄批,、銀,便與父親到蘇義先生處,,吉仔從中講出蘇義先生舍財救人,、家中枵腹的情形,父女登門道謝,。
這臺地方戲劇,,反映了僑胞出洋謀生的酸甜苦辣,展現(xiàn)鄰里鄉(xiāng)親互幫互助的人性之美,。(蘇通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