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前華村86號:走出聯(lián)合國高官的漁村古厝
前華村86號:走出聯(lián)合國高官的漁村古厝
記者 劉琳 翁宇民
福清江鏡鎮(zhèn)前華村86號,是一座外觀平凡無奇的古厝,。
它建于120多年前,有著福清漁村近300年來“四扇厝”民居的典型樣式,。如今,,這樣的古厝在福清所剩不多,但也并不罕見,。不過,,前華村86號的獨特之處是,它記錄了何氏這個家族一個多世紀的風雨生活,,還走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任職最高的官員——何昌垂。
它的屋檐下,,是一部百多年謀生艱辛交織闖蕩豪情的海邊春秋,。
四兄弟櫛風沐雨湊資建厝
18日,新聞聯(lián)播剛剛點贊了福州的數(shù)字建設,。而數(shù)字福州乃至數(shù)字中國,,都與何昌垂有著莫大的關系,。
在前華村,我們遇到了何昌垂的侄子何文明,,他是知曉這座古厝歷史與故事的年輕一代,。在他講述中,記者穿越時空“走”到了古厝的起點,。
何昌垂的曾祖父何福炳育有五男,。由于家境貧寒,何福炳從家族分到10平方米的土屋,,按傳統(tǒng)習俗給了長子,,其余四個兒子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但何福炳給了他們另一種財富:刻苦耐勞的品質(zhì)和互幫互助的理念,。
早早挑起生活重擔的四兄弟,有的出海捕魚,,有的下田耕地,,有的闖蕩南洋,有的經(jīng)營小鋪,。1898年,四個兄弟決定湊資共同起厝,。
前華村當時還沒有圍海,,屋頂?shù)哪玖汉烷T窗的木材是從福清一都山區(qū)人力搬運到上逕港,裝上木船后再通過江陰島與目山的海道運回,。房子由本地黃黏土,、牡蠣殼燒成的石灰和碎瓦構成的“三合土”逐層打壘建成,至今人們?nèi)阅軓膲w上看到這一建筑特色,。
在貧困和簡陋的19世紀末,四兄弟歷時一年才建成“四扇厝”,,彰顯了“共商,、共建與共享”的兄弟情懷,實現(xiàn)了“兄弟一條心,,黃土變黃金”的老話,。
低矮土厝里“剪”來眾兄妹
何昌垂的祖父何德枝是五兄弟中的老四,他分到了“四扇厝”的四分之一,,即東側(cè)的后半段的一間房與一個小廚房,總共不到15平方米,。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和母親周桂妹就是在這個窄小的空間里成家的,。
建于19世紀末的“四扇厝”,見證了清末到辛亥革命的大起大落,。在這里,,何德枝和何必潮剪掉長辮子,稀里糊涂地迎來了國民革命,。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期間,,前華村成為老區(qū),,何必潮一家與村里人一樣,,成為地下黨組織各種活動的熱心支持者。
低矮的古厝里,,何昌垂的母親周桂妹生了13個孩子,,11個是自己接生,,其中就包括何昌垂。
“一把剪刀,,用開水燙一下,拿塊干凈的布擦一擦,?!焙尾乖凇段业穆?lián)合國之路》一書中回憶了這段家族史,“有一年我?guī)е拮雍蛢鹤訌谋本┗氐嚼霞?,母親在回憶往事時跟我們這么說過,。聽起來像是天方夜譚,這在今天是多么的不可思議,!他們至今還無法相信我和諸多兄妹的命竟是如此‘剪’來的?!?/p>
一大家子擠在一起的生活持續(xù)到了1963年,,何必潮帶領幾個兒子在這座古厝的后面蓋起了一棟二層樓房。
古厝開枝后人闖世界
平凡的古厝至今仍矗立村中,,但從這間古厝走出去并走向世界的后輩已超過了500人,。
前華村這個海邊漁村曾因生產(chǎn)力落后、謀生艱辛,,不少男人都選擇背井離鄉(xiāng),,闖蕩南洋,。艱難求生的牧海生涯也鑄就他們的特殊性格——寬容大度,,百折不撓,。
何昌垂的父親何必潮在年輕時也曾獨自闖蕩世界。18歲的他攥著三塊大洋跑到廈門,,坐上了去新加坡的輪船,。在新加坡奮斗近三年后,何必潮因為嚴重的關節(jié)炎又回到老家,。但他下南洋帶回來的英文小書和幾句“洋涇浜”英語,,或是點亮幼年何昌垂探索世界的火苗,。
僅何必潮這一枝,里里外外子孫就有近150人,,擁有大學以上學歷的有18人。目前他們分布在美國,、加拿大,、英國、阿根廷,、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地區(qū),從事商貿(mào)或?qū)W術研究,。
其中,,何昌垂侄輩的何文強擔任阿根廷中阿貿(mào)易促進會主席,;何文清則擁有加拿大多倫多唐人街的一大片地產(chǎn)。受祖輩的教育影響,,他們都是頗有名氣,、慷慨樂施的愛國華人華僑。
矮檐下走出聯(lián)合國高官
何昌垂是從這座古厝走出去的另一個例子,。
在昏暗煤油燈下,,何昌垂度過讀初小的四年時光。每天天剛蒙蒙亮,,就起床提上小糞箕,,出門到村邊田頭撿豬糞,。六點多撿完糞回家,,再提著二哥做的木頭書箱趕到學校參加早自習,。堅持課余勞動貼補家計的何昌垂,,功課卻總能在學校名列前茅,。小學后兩年離家寄宿五里外的吳塘村,,仍每天中午風雨無阻地收集兩小桶同學們丟棄的飯渣送回家喂豬,。
許多年之后,,當上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副總干事的何昌垂仍記得當時學??倓仗幪庨L陳茂通說的那句古話:“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何昌垂后來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十中,,又以福州十中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福清一中,。然后經(jīng)過下鄉(xiāng)插隊的洗禮,考入福州大學,,后又進入中國科學院從事遙感研究,。上世紀70年代末,他作為中國第一個享受聯(lián)合國獎學金的學者,,到荷蘭留學,,獲得了遙感地理信息學碩士。后來又獲得北京大學地球信息學博士,,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
作為優(yōu)秀科學家,,何昌垂后來走上領導崗位,,歷任國家科委基礎研究與高技術局項目官員,、處長,、副局長,,國家遙感中心負責人,,國家科委國際合作局副局長,。1988年,,他被派往聯(lián)合國工作,。2009年,,他被任命為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副總干事(聯(lián)合國副秘書長級別),,成為中國在該組織70多年來任職最高的官員,,也是全球第一個來自發(fā)展中國家擔任該職務的官員,。在聯(lián)合國長達25年的工作中,,何昌垂為世界和平與可持續(xù)發(fā)展做出了顯著的貢獻,。
現(xiàn)在,,何昌垂還擔任國家電子政務專家委員會委員,北大,、清華等大學特聘教授,,數(shù)字中國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及中國聯(lián)合國協(xié)會理事等職。
何文明說,,何昌垂對老家的長輩們情深義重,,雖然工作繁忙仍常牽掛問詢。何昌垂也經(jīng)?;氐角叭A村,,看看承載童年記憶與鄉(xiāng)愁的古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