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大黃魚”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喜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溫州大黃魚”游出10億元產業(yè)
本報記者 金朝丹 通訊員 劉志堅
魚躍“龍門”,,游上新起點,,游向更廣闊的富裕“海洋”,。
近日,,由溫州市漁業(yè)技術推廣站申報的“溫州大黃魚”,正式通過國家知識產權局核準注冊,成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這意味著“溫州大黃魚”這一區(qū)域公共品牌拿到了“國字號”商標,,大黃魚因此有了游得更遠的底氣。
去年溫州大黃魚產量1.5萬噸,產值超10億元,,產量和產值都位列全省第一,。其背后,是漁業(yè)技術推廣站科研人員開展科研攻關,,接力奮斗了二十多年的結果,。
突破育苗技術
大黃魚再現(xiàn)溫州海域
作為東海名產,大黃魚歷來深受溫州人喜愛,。
“以前隨便找一片海域下網(wǎng),,都不會失望而歸,魚汛到來的時候,,海面都是‘咕咕’‘嗚嗚’的叫聲,,滿船滿倉的大黃魚閃著金燦燦的光……”回憶起幾十年前趕海時的豐收盛況,南麂島60多歲的老漁民吳勇士十分動情,。
可就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機帆船一次次大規(guī)模敲罟捕魚,大黃魚遭到了掠奪式濫捕,,僅僅十幾年的時間,,野生大黃魚就遭遇了“滅頂之災”,瀕臨滅絕,。
根據(jù)統(tǒng)計,,1957年全省大黃魚的產量為15.82萬噸,1974年產量達到最高值16.81萬噸,,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天然海域內已基本找不到野生大黃魚。
為延續(xù)這一大自然的饋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溫州水產科研人員開展小規(guī)模養(yǎng)殖和人工繁育探索,并逐漸展開大黃魚養(yǎng)殖技術攻關,。
“20多年前,,我和同事去福建寧德取經,學習大黃魚的人工育苗技術,,在當?shù)氐乃a推廣站一待就是一個多月,。”溫州市漁業(yè)技術推廣站站長陳堅回憶,,當年,,兩人從大黃魚催產、產卵孵化,、培育至仔魚,、下排中培,,經歷了大黃魚人工繁殖的全過程。
“那時候沒日沒夜,,每三個小時就起來投喂一次餌料,,看著魚寶寶一點點長大,真的像做夢一樣,,每一天都充滿了驚喜和期待,。”陳堅還歷歷在目,。
此后的1998年,,洞頭水產研究所開展大黃魚全人工養(yǎng)殖試驗成功,水產科技人員在網(wǎng)箱內成功育出幾百條成活黃魚,。這幾百條大黃魚,,代表著從“0”到“1”的技術突破。
伴隨艱難的技術探索,,多年不懈努力終有收獲,,2000年,平陽縣南麂島海域開始發(fā)展大規(guī)模深水生態(tài)網(wǎng)箱養(yǎng)殖,,曾經漁汛密集的溫州“四大漁場”,,逐步再現(xiàn)溫州大黃魚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