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僑批展”吸引目光 講述僑批中的抗戰(zhàn)故事
6月9日是我國第三個“國際檔案日”,,為此,,福建省檔案館聯(lián)合泉州市檔案館及華僑大學,舉辦了“百年跨國兩地書——福建僑批展”。展覽期間,,一場名為“僑批中的抗戰(zhàn)故事”的專題講座吸引了許多大學生的目光。而舉辦這個講座的,,正是泉州華僑歷史學會常務(wù)理事黃清海,,一個十足的“僑批迷”。
歷史全記錄
“前日,,環(huán)侄正整裝乘舟返國,,但他此行不是回家省親,乃是為國當兵服務(wù)而去,。妹初聞此事亦曾竭力勸其勿往,,無奈侄兒志已決,是我人力所不能挽回,,他終而去……”
這篇泛黃的僑批寫于1939年,,信中的侄兒“為國當兵”,憑一腔熱血,,毅然決然歸國從軍,,是黃清海的珍藏。
“這封僑批體現(xiàn)了當時普通華僑的愛國情懷”,。一聊到僑批,,黃清海便打開了話匣子,如數(shù)家珍地介紹起了僑批的“前世今生”,。
“僑批”就是海外華僑華人寄給國內(nèi)僑眷的家書和匯款,。因閩南方言及潮汕話中都稱“信”為“批”,故名“僑批”,,又叫“銀信”,,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等僑鄉(xiāng),。
黃清海癡迷僑批20多年,,收集的僑批及華僑相關(guān)資料超過2萬件,。他的僑批內(nèi)容豐富,涉及華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父親囑咐孩子努力讀書,、丈夫訴說對妻子的思念、華商計劃在家鄉(xiāng)捐建小學等,,每一封僑批背后都有一個故事,。
封封僑批來回之間,匯款成了促進僑鄉(xiāng)發(fā)展的原動力,,而書信則是海外華人移民,、創(chuàng)業(yè)、愛家,、愛國以及為祖國及僑居國做貢獻的歷史見證,。
突破有難點
黃清海一直致力于保護、宣傳福建僑批,,并參與了福建僑批的申遺工作,。2013年,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國際咨詢委員會審批,,由“福建僑批”和“廣東僑批”組成的“僑批檔案”正式入選世界記憶遺產(chǎn)名錄,,讓黃清海與有榮焉。
然而,,對于僑批的開發(fā)與保護來說,,申遺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近日,,廣東省檔案局到江門調(diào)研后提出,,僑批申遺成功后的整理工作,、整理方向和力度還不夠好,。
對此,五邑大學廣東僑鄉(xiāng)文化研究中心的劉進教授稱,,僑批的整理研究工作確實遇到了一個瓶頸,。“缺乏足夠的展覽場地”,。申遺時五邑僑批便多達4萬余件,,沒有足夠的空間全面展示僑批的魅力。
“不少珍貴的僑批資料留在私人手里,,最后也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劉進話語中透著擔憂。收藏市場上僑批的價格越來越高,,研究中心想要獲得新僑批的難度也越來越大,,一些珍貴僑批不能“物盡其用”,影響到整體研究。
重新煥生機
如何充分挖掘僑批價值,,讓僑批活起來,,是僑批研究者需要共同解決的課題。
劉進認為,,僑批的魅力在于“接地氣”,,僑批背后的故事,才是其極強的感染力和生命力的根源,。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暨抗日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講述僑批中的抗戰(zhàn)故事就是一個深挖僑批的角度。黃清海就從多份僑批實物切入,,舉辦了多場學術(shù)講座和展覽,,向大學生們介紹僑批背后海外華人奮起抗戰(zhàn)的歷史,反響熱烈,,“我的講座學生們都挺愛聽的”,,黃清海笑著說。
劉進則希望能通過精選僑批譯為英文,、與國外華人博物館合作等方式幫助僑批“走出去”,,讓更多的海外“華二代”、“華三代”也感受到僑批的魅力,,感受中華文化的“根”,。“這方面還是一個空白,,是我們未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