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批國際匯兌的三種方式:信匯、票匯和電匯(圖)
(原題:僑批國際匯兌的三種方式)
僑批業(yè)的產生,,早于中國人自己創(chuàng)辦的商業(yè)銀行,。
僑批業(yè)務涵蓋了金融匯兌的三種方式,即信匯,、票匯和電匯,。僑批局跨國經營屬于國際匯兌業(yè)務。從現(xiàn)存的僑批信封,、僑批匯票及僑批電匯單等豐富的僑批檔案看,,僑批真實地記載了各個歷史階段的經濟金融和時事政治等信息,是研究中外交通史,、郵政史,、金融史、商業(yè)史等的重要史料,。
有“蘇州碼” 難做假
僑批信匯顯現(xiàn)了銀(匯款),、信合一的基本特征,是僑批匯兌的主要方式,,匯兌信息主要通過僑批封反映,。
僑批封由正面和背面兩部分構成。僑批封正面,,首先,,包含普通信函的基本要素:收信人的地址、姓名,,寄信人地址,、姓名;其次,,左上角要標明匯款幣種和金額,。僑批封背面,除了貼有郵票,、銷有郵戳(以總包郵寄的僑批除外)外,,還蓋有僑批局的印戳、宣傳廣告和“蘇州碼”[ ]字的圖案。
蘇州碼,,也稱花碼,,系中文數(shù)字,在阿拉伯數(shù)字傳入前廣泛使用?,F(xiàn)在東亞地區(qū)書寫支票時仍會使用,,因筆劃繁復較難做假。
信封是友聯(lián)信局專用于寄發(fā)僑批而印制的,,印有宣傳文字:
“本局接收閩南各屬及香港,、廣東各地匯款,電匯,、票匯、信匯聽便,,僑胞惠顧,,請到下列各地總收發(fā)處……”。這里,,印明了僑批的三種匯兌方式,。
小額“信匯”大額“票匯”
僑批局票匯就是匯款人到僑批局匯款后,由僑批局簽發(fā)一張匯票寄到國內指定地點交票領款的匯兌方式,。這種票據(jù)通常是與書信一并裝在僑批封內,,在僑批封正面寫明“內付票 XX”。有時匯票也由回國僑胞帶回,。票匯與信匯的主要差別是,,信匯的信和款由信差登門送達,票匯是由收款人持票到批信局具保領款,;信匯較貴,,票匯便宜。因此,,華僑匯款金額較大時,,通常外付小額“信匯”,內夾大額“匯票”,。
文字:(蔡功焙)先生/寶號交(本人)先生/寶號或(持票人/保認人)法幣(伍佰元正),,照數(shù)備交,,收回原票存據(jù)。同興匯兌信局支理(加蓋:泉州中山南路二百壹十三號三樓),。
從票面看,,該票開出局為馬尼拉東方匯兌信局,兌付局為泉州同興匯兌信局,,兩個局系代理關系,。僑批票匯可約定在國內非直屬局(即委托代理局)代理兌付,不僅擴大僑批局的經營地域,,也大大地方便了客戶,。
電匯的興起
僑批電匯即用電報匯款,國內僑批局接到國外僑批局或委托局發(fā)來電報要求交款時,,不管款項是否到達,,都要立即解付給收款人。
電匯比其它匯兌方式快捷,,但收費也貴,。上世紀50年代后菲律賓僑批以此種電匯方式為多,但主要是由于菲律賓禁匯的原因所致,。圖3所示為1952年9月馬尼拉發(fā)石獅新民信局電匯單,。(作者:謝佳寧 黃清海,原文刊載于《福建僑報》“僑批故事”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