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僑網消息:意大利《歐聯時報》4月30日刊發(fā)時評文章說,,在意大利的華商群體中,,擺脫價格戰(zhàn)低利潤的泥潭,,需要人才的升級,,需要搭建一個拉動整個產業(yè)升級換代,,信息,、理念溝通的平臺,。走出“零合博弈”,,實現多方共贏的嶄新局面,。
文章摘錄如下:
從去年開始,國內掀起一撥又一撥的“回顧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浪潮,,有從國內大事記的角度,,有從公司發(fā)展史的角度,也有人根據自己的經歷,。既回首過往,,發(fā)現往事并不如煙,又展望未來,,希冀再鑄新的輝煌,。
旅意甚至旅歐的華人又何嘗不是往事不堪回首,,前途依舊渺茫。
除了極少數老華僑,,絕大部分旅意華人也都是在改革開放之后,,陸續(xù)登陸到亞平寧半島。早期的移民就如同國內進城的農民工一樣,,從最苦最累的工廠,,餐館做起,拿一天當兩天,,一個人干兩個人的活,。如此辛苦幾年,積攢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然后,或者去擺個賣散的攤位,,或者由小到大開個自己的工廠,,過上既當老板又辛苦工作的自由職業(yè)生活。
在九十年代,,華人不是很多,,競爭不是很激烈的時候,這一階段,,大部分華人資金的積累和事業(yè)的發(fā)展呈加速態(tài)勢,。在進入新的世紀,早期的旅意華人的事業(yè)發(fā)展紛紛迎來了輝煌時刻,。
以普拉托省為例,,不到三十年的時間,華商占據了這個紡織重鎮(zhèn)的絕大部分江山,。這是輝煌的過去,,今天的普拉托面臨著巨大的困難和挑戰(zhàn)。
當初開服裝工廠的華商,,隨著資金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進行業(yè)務升級的首選就是裁剪公司。但在普拉托及其周邊城市,,開服裝工廠的華商數以千計,。在這一群體中,先富起來的人,,或者合伙或者獨資紛紛擠入優(yōu)沃露(IOLO),、達沃拉(TAVOLA)方圓幾里,開起裁剪公司,。
華人的裁剪公司從早期的幾十家,,到如今的四五百家,。僅2008年一年,就新增上百家之多,。但華商之間同質化嚴重的問題在普拉托的服裝行業(yè)里展露無遺,。不僅前店后廠的生產銷售模式一致,甚至連服裝的款式也趨于一致,。那這每年新增的上百家裁剪公司,,并未產生新的產品,而只是新增了產量,。
如果處在世界經濟或者歐洲經濟的上升期,,這部分新增的產能或許會被經濟的增量消化掉。但在世界經濟蕭條,,歐盟各經濟體增長率屢創(chuàng)新低的今天,,無疑容納不下這部分產能。另一方面,,隨著國內勞動法的頒布,,原材料價格的上揚,國內生產企業(yè)的用人成本,,物料成本也大幅上漲,。由于意大利華商和國內經濟的高關聯度,國內成本的上漲效應也波及到了意大利的華商的經營,。而匯率的今不如昔也雪上加霜般的進一步壓縮了華商的整體利潤,。致使整個華商的經營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
普拉托的華商只有拿起最簡單有效,,又得心應手的武器:價格戰(zhàn),。其后果是,身處其中的每個人都叫苦不迭,。明知不可為,,而不得不為之。
傳統教科書上的解決方法是:一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做大做強,,靠規(guī)模優(yōu)勢,在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二是實施品牌戰(zhàn)略,,通過建立自己的品牌,實行差異化營銷,,走出價格戰(zhàn)的泥潭,;三是變革渠道,增加終端影響力。
遺憾的是,,理論與現實總有差距,,特別是在意大利的華商群體中。還以普拉托的華商為例,,以上的解決之道要么需要時間的積累,,要么需要人才的升級,無論哪一條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誰能夠拯救身處價格戰(zhàn)低利潤的泥潭中的旅意華商,?只有他們自己。在各種聯誼會同鄉(xiāng)會之外,,十分迫切的需要一個全新面孔的行業(yè)協會,。比如成立普拉托的服裝行業(yè)協會,搭建一個拉動整個產業(yè)升級換代,,信息,、理念溝通的平臺。走出“零合博弈”,,實現多方共贏的嶄新局面,。(張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