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綜述丨中外專家解題“AI革命與文明進化”
中新社北京5月31日電 題:中外專家解題“AI革命與文明進化”
作者 文龍杰 崔白露 徐皇冠
人工智能發(fā)展前景如何?人會否被人工智能代替?東西方對AI革命的認識有何異同?由中新社主辦的第二屆“東西問智庫”主題論壇5月3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不同領域的中外專家圍繞“AI革命與文明進化”展開對話,。
憂慮,好還是壞,?
今天人類社會迎來人工智能發(fā)展熱潮,。人工智能應用迅速“破圈”,機器人,、ChatGPT,、AI繪畫、AI歌手等等,,帶動產業(yè)發(fā)展,,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
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大華講席教授楊慧林指出,,任何人都無法拒絕人工智能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問題在于如何使用和利用人工智能。
商湯智能產業(yè)研究院創(chuàng)始院長田豐指出,,人工智能正在從“感知智能”“認知智能”邁向“具身智能”,,下一個時代人工智能或將具備有感知能力的硬件身體,以具身智能的形態(tài)繼續(xù)發(fā)展,。
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人工智能專家亞瑟·阿布-穆斯塔法表示,人工智能這個話題“有時令人興奮,,有時令人憂慮”,,擔憂的原因之一是,人工智能最近越來越表現(xiàn)得“像人一樣”,,“我們沒想到機器能做到這一點”,。
“在很多情況下,它們比人類更聰明”,,“有時會完全接管,,有時會從屬人類”。亞瑟·阿布-穆斯塔法指出,,甚至有人認為,,人工智能系統(tǒng)會在“螺旋上升”中變得更聰明,人類將完全被邊緣化,,“按這種觀點來看,,AI顯然威脅到人類的生存”。
東西,,同還是異,?
人類似乎已來到“AI革命”前夜,人機共生的趨勢越來越凸顯,,人工智能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進程的同行者,,還是最終成為給人類降維打擊的反叛者,?
對于這些問題,東西方文化給出了不同解讀與啟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梳理了西方哲學家的反思后指出,,在復雜的數(shù)據(jù)分析、語言翻譯,、決策,、推理等任務上,計算機可能與人類的智力和能力相當,,甚至超過人類,。因此就出現(xiàn)了一批“滅絕主義者”,希望以機器人取代人類生命的人,。
“我把這些人叫做現(xiàn)代科學的典籍思想家培根和笛卡爾的后代,,現(xiàn)代科學發(fā)展到這一步終于顯示出來它的本來面目,就是對自然的力量包括對人類生命的新力量,,意味著可以對人類的一切進行改造,、重置和廢除,?!焙局赋觯枰枞说目赡墚惢?,通過對人性的反觀來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超人類,、后人類與人的可能異化”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悅笛認為,,對于該問題的思考可以“回到孔子”,。他指出,在孔子提出的倫理原則中,,“忠”處于重要位置,,“機器人忠誠于人類,這是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其次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次是“仁”,,機器人在什么意義上可能會有仁愛,、仁心。
“在人工智能這方面,,中國人可以給出很多情理合一的解答,,這方面反倒是西方所忽略的?!眲偟阎赋?,孟子講“四端”,包括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例如,,當看到一個小孩子往前爬,前面是井,,任何人都會想救他一把,,這是惻隱之心。如果機器人沒有這種情感,,會救嗎,?
轉折,,停還是走,?
作為一個新事物,人工智能發(fā)展到今天,,帶來新技術,、新產品,而其快速迭代與發(fā)展,,也催生著人們對AI的反思,。胡泳認為,人工智能到了一個轉折點,,現(xiàn)在是暫停和評估的好時機,。
劉悅笛指出,人類擁有情感,,機器卻不能,,“機器只能模擬情感,但不能像人類一樣去生成情感”,。田豐認為,,人工智能與人類的差距之一,,在于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維”。
是否應繼續(xù)向前,?田豐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人們已退不回去”,,科技正彌補生活,,“真正的人類文明啟蒙從當前的人機共智時代開始,人類將用基于大模型的知識工程工具去思考,、去探索這個世界,。”
在科技面前守住底線十分重要,。劉悅笛說,,破解“AI帶來的情智悖論”,“必須守住理性智能的底線,,守住人類自身的情感的底線”,。田豐則提出“以人為本、技術可控,、可持續(xù)發(fā)展”這樣的倫理價值觀,。
思考越深,科技之問則越向人文主題回歸,。亞瑟·阿布-穆斯塔法認為,,焦點在于人工智能是否具有“欲望”,,“智能是一種能力,,而統(tǒng)治是一種欲望,它是出于生物學原因而出現(xiàn)在我們體內”,。
楊慧林指出,,“現(xiàn)在討論的人工智能的問題,多都出現(xiàn)在人工智能之前,,本質上是人自身的問題”,。胡泳表示,要防止AI進步造成的“人的喪失”,,同時,,要警惕AI加劇世界不公平,以及AI被用于戰(zhàn)爭等深層問題,,未來世界,,或需要“關于人工智能的國際公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