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寧波雪里蕻博物館:用時尚方式保存鄉(xiāng)土氣息
三日勿吃咸齏湯,腳骨有點酸汪汪,。
——東吳民諺
雪菜肉絲面我是沒少吃,,但從來都是重視肉絲而忽略了雪菜,。
我也從來沒想過會在博物館里碰到雪菜,而且是專門為雪菜設立的博物館,。
寧波鄞州東吳鎮(zhèn)就有這么一個雪菜博物館,,把一味從來都是配角的食材放到了主角的位置來予以介紹,寧波人管雪菜叫咸齏,,博物館里“齏”字圖案隨處可見,。我們在十分偶然的情況下走進這里,,真是驚訝又驚喜。
博物館的負責人叫李竟,,長沙小伙兒,,在復旦大學讀書時認識了現(xiàn)在的妻子,成了寧波女婿,。他老丈人是邱隘咸齏傳統(tǒng)腌制技藝傳承人,,以雪菜腌制為主業(yè)創(chuàng)辦了引發(fā)綠色食品公司,“引發(fā)就是引領鄉(xiāng)親們發(fā)財?shù)囊馑??!崩罹拐f,,他畢業(yè)后就來到這里幫忙打理事務了,。年輕人有想法,通過一系列活動讓現(xiàn)代人不僅僅吃,,還要參與到雪菜的生產(chǎn)中來,。我們剛剛錯過的鬧咸齏大賽就是一項,鐘維紅鎮(zhèn)長掏出手機為我們展示了上午鬧咸齏的現(xiàn)場,,只見三個人為一組站在大缸上踩雪菜,,踩的人小心翼翼,看的人樂不可支,,“踩雪菜”這道工序一下子變得極富娛樂性,。李竟還打算劃出一些土地,讓游客自己播種,、收割,、腌制雪里蕻,小量腌制,,誰腌制,,誰擁有。在鐘鎮(zhèn)長看來,,把鄉(xiāng)土和時尚結(jié)合起來,,再輔以文化知識,是東吳鎮(zhèn)舉辦文化活動的一大特色,。
仔細看一遍博物館,,我愈發(fā)覺得,雪菜可真是一種淡定從容的菜,。一看它的生長方式,,二看它的烹調(diào)方式。
雪菜的學名叫雪里蕻,,這個名字在我看來更能體現(xiàn)它的特質(zhì),,一個“蕻”字點出了茂盛的狀態(tài),,雪地里,別的菜都找不到了,,就它還泛著大片惹人喜的青色,,一副貌不驚人卻實力卓絕的模樣,低調(diào)又倔強,。其實它四季都能長,,在長江流域的很多地方,四季都種有雪里蕻,,但在別的季節(jié)里有了比較,,顯不出它的獨特來。唯有到了冬天,,雖然它還是那樣普通,,但其他的“對手”卻都消沉了,它經(jīng)得起春的絢爛,、夏的炎熱,、秋的肅殺,以及冬的嚴酷,,所以它配得上雪里蕻的名號,,還有叫它春不老、霜不老,、英雄菜的,,這都是老百姓的叫法,體現(xiàn)了一種知音般的認識,。
一說到烹調(diào),,以新鮮雪里蕻為主清炒的方式我還沒吃過,見得最多的還是用雪菜來配合,,做口味提升實驗,。雪菜進入菜碟中,往往變成細末,,在形象上愈發(fā)不引人重視,,但又一望而知。寧波菜給人以“鮮”“咸”的印象,,很多菜都離不開雪菜的輔佐,。雪菜土豆湯、雪菜炒毛豆,、雪菜燒南瓜,、雪菜炒苦瓜,搭配的都是素菜,并不影響它們原有的清味,,卻在人的味蕾上形成刺激,,生津開胃。最有意思的是雪菜鞭筍,,鞭筍的味道,,小苦微甘伴有辛味,雪菜帶出的咸酸使其更好入口,,可謂個性獨具,,因此是餐桌常客,。至于雪菜大湯黃魚,、雪菜燉河鰻、雪菜燉蟶子這些葷菜,,也都是看重雪菜不但不破壞水生物的鮮,,還能促進其爽口的特性。
菜里有鄉(xiāng)俗,,久而成鄉(xiāng)音,,雪菜在百姓生活中的重要性不僅體現(xiàn)在餐桌,,也體現(xiàn)在口頭,。腌制雪菜的大缸上壓的那塊石頭叫“咸齏石頭”,咸齏石頭以其重量促使雪里蕻變成咸齏,,于是在寧波的俗話里,,叫誰“咸齏石頭”,就表示一個人有地位,,有威望,,這個人的言行關系到一件大事的成敗與一個人成才與否。
食菜識事,。說來也怪,,自從這次印象深刻的相遇后,再走到哪,,都忍不住要留意一下雪菜做的菜,,同事一看到雪菜就說,看,,你的菜又來啦,!(蔣新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