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身影登上世界科幻舞臺 獨特視角引關(guān)注
中國僑網(wǎng)8月25日電 據(jù)法國歐洲時報網(wǎng)報道,,“《三體》獲雨果獎了,!實至名歸,!”近日,,幾乎中國所有的科幻愛好者都在歡呼雀躍著同一件事——中國作家劉慈欣憑借科幻小說《三體》獲得了有“科幻諾貝爾獎”之稱的雨果獎。
然而,,從全球華人范圍來看,,應(yīng)得到珍視的科幻作家不僅僅只有劉慈欣。
華人:科幻舞臺中央有一席之地
除了劉慈欣的《三體》獲得最佳長篇小說獎以外,,美籍華人朱恒昱(Wesley Chu)的作品《道的雙面人生》(The Lives of Tao)今年也摘得了約翰·W·坎貝爾新人作家獎,。
鳳凰文化報道,代劉慈欣上臺領(lǐng)獎的是《三體》的英文譯者劉宇昆(Ken Liu),,雖然年紀比劉慈欣小了將近一輪,但他與劉慈欣比肩,,在中國被科幻迷們親切的稱為“大小劉”,。
早在2012年,小劉的作品《手中紙,,心中愛》就獲得2012雨果獎最佳短篇,,故事充滿中國色彩,講述了在美中國移民一代與移民二代的文化沖突。另外,,本文還獲得科幻界另一大獎星云獎,,劉宇昆也因此成為第一位出生于中國的世界科幻小說雙料獎的得主。
時隔一年,,劉宇昆憑借短篇作品《物哀》(Mono No Aware)再次獲得雨果獎,,連續(xù)兩年問鼎這一科幻界最高獎項。今年4月,,劉宇昆的長篇小說處女作《The Grace of Kings》也正式出版,,故事依然發(fā)生在中國,重述了中國古代楚漢象征的那段歷史,,劉宇坤笑言這是他“絲綢朋克”三部曲的第一部,。
此外,不得不提的還有美籍華裔作家特德·姜,,自1990年發(fā)表處女作《巴比倫塔》至今,,特德·姜已經(jīng)捧回了包括雨果獎、星云獎,、斯特金獎,、坎貝爾獎在內(nèi)的所有科幻大獎的獎杯,是美國當代最優(yōu)秀科幻作家,。他的星云獎獲獎短篇《你一生的故事》(The Story of Your Life)已由加拿大法語系導演丹尼斯·維倫紐瓦指導,,將在不久后在大銀幕上與觀眾見面。
盡管中國大陸科幻作品的星光相對黯淡,,但歷史也頗為悠久,,至今已超過一個世紀。中國最早的原創(chuàng)科幻小說是1904年發(fā)表的《月球殖民地小說》,,寫出《茶館》的老舍也曾創(chuàng)作過一本名為《貓城記》的具有科幻色彩的小說,。葉永烈、倪匡,、鄭文光等也為中國的科幻迷所知,。
歐洲科幻:創(chuàng)造出開端,讓美國人弄潮
美國如今站在可科幻世界的頂峰,,即便是獲得世界認可的華人科幻作家也多和美國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然而在全球來看,最先創(chuàng)造出科幻題材的卻是歐洲人,。
科幻小說誕生于19世紀,,是歐洲工業(yè)文明崛起后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之一。人類在19世紀,,全面進入以科學發(fā)明和技術(shù)革命為主導的時代后,,一切關(guān)注人類未來命運的文藝題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現(xiàn)未來的科學技術(shù)。
上海澎湃新聞網(wǎng)報道,,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繼室——瑪麗·雪萊作于1818年的《弗蘭肯斯坦——現(xiàn)代普羅米修斯》是第一部現(xiàn)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在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下,她突發(fā)奇想改變了當時流行的哥特小說的一項重要元素:怪物來自于電力,,而不是魔法,。就因為這點改變,科幻小說有了“另立門戶”的開端,。
之后,,歐洲出現(xiàn)了兩位重要的小說家,法國人儒勒·凡爾納和英國人赫伯特·喬治·韋爾斯,。后者稱自己的小說是“Scientific Romance”(科學的浪漫幻想),。從作品來看,他們無疑是今天科幻小說類型的奠基人,。
凡爾納幾乎不用介紹,,他的作品《海底兩萬里》、《地心游記》,、《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早已享譽全世界,。在他的一系列科幻小說中,向19世紀的讀者展示了一個“科學奇跡”成為現(xiàn)實的理想世界——而 20世紀,,他的一些科學幻想真的成了現(xiàn)實,,他因此被稱為“科幻小說之父”。
韋爾斯的處女作是《時間機器》,,在那里面,,哈德金博士創(chuàng)造了一臺時光旅行機,公元802701年,,地球上的人類分成兩支,。在地面生活,整日花天酒地的埃洛依雖然智力低下,,卻溫和有禮,,并且不勞而獲,而莫洛克人則如野獸般生活在地下,,以捕食埃洛依人為食,。從他以后,科幻小說進入了新的時代,,標準意義的現(xiàn)代科幻小說逐步獨立,、成型。
韋爾斯寫過《時間機器》和《世界史綱》,,見過列寧,、斯大林和羅斯福。(圖片來源:上海澎湃新聞)
二戰(zhàn)之前,,發(fā)軔于歐洲的科幻小說,,又在美國落地生根。從此,,美國在科幻小說以及后來的科幻電影上有著不可動搖的領(lǐng)導作用,。
1926年,美國人雨果·根斯巴克創(chuàng)辦了著名的科幻雜志《驚奇故事》,,副標題為Sciencefiction,,這個由根斯巴克生造的詞是用來指稱那種由瑪麗·雪萊和愛倫·坡創(chuàng)造出的,卻在過去的近百年時間里從未得到屬于自己名字的小說,。
雨果·根斯巴克毫不謙虛的說,,是我創(chuàng)造了“科幻小說”這個名詞。而23日劉慈欣獲得的“雨果獎”正是為了紀念這位“科幻之父”,。
人們喜歡把那個時間段稱之為科幻的“黃金時代”,。美國人羅伯特·海因萊因、艾薩克·阿西莫夫,、雷·布雷德伯里,、范·沃格特,每一個都家喻戶曉,。在這星光閃耀的時代,,唯一與他們齊名的科幻小說歐洲人或許只有亞瑟·克拉克。
阿西莫夫和克拉克在科幻迷心中幾乎是神一般的存在,??死说男≌f之后被美國導演庫布里克改變成《2001年太空漫游》——一個著名作家加上一個天才導演,成就了科幻電影史上最高的山峰,。
但即使是到了如今,,仍然是美國人主導了科幻界,這里面包括且遠遠不僅包括威廉·吉布森,、奧森·卡德,、喬治·R·R·馬丁。奧森·卡德曾經(jīng)連續(xù)兩年同時拿到雨果獎和星云獎,。
英國其實在美國“一統(tǒng)天下”的情況下曾經(jīng)有所突破,。上個世紀60、70年代,,粗制濫造的作品大量涌現(xiàn),,加上在美國的文化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科幻小說難登大雅之堂,這所有的種種,,都讓新一代科幻作家力圖求新求變,。
于是在20世紀60年代,,發(fā)端于英國的,被稱為“科幻新浪潮”的運動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序幕,。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吉普林的《夜班郵船》和《易如ABC》、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奧威爾的《1984》都屬于最偉大最嚴肅的文學作品,,可是沒有人否認它們同時也是科幻小說。
“硬科幻”自此變軟了,,象征主義,、表現(xiàn)主義、存在主義等等技法被逐個引進吸收,,科幻小說被認為要從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宗教學等入手,,對科學技術(shù)也不再抱有一種盲目的樂觀主義了。
不過,,這個浪潮很快沒落,。而其中做的最好的仍是美國作家。一位叫做羅杰·澤拉茲尼的人模糊了科幻和奇幻的界限,,寫出了《光明王》,,用詩意的哲學語言,重新闡釋了印度教的諸多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