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帕西人展隨感:僑胞應有“流離不失所”的驕傲
中國僑網(wǎng)6月1日電 據(jù)中國駐印度大使館網(wǎng)站消息,,近日,,全印主要城市同期舉辦了帕西人的歷史與生活展覽,,新德里的國家博物館,、英迪拉·甘地藝術中心和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均有不同主題的相關展覽,。
“帕西”是“波斯”的諧音,,帕西人也就是波斯人,。公元8世紀至10世紀,,伴隨新興的阿拉伯帝國對波斯薩珊王朝的戰(zhàn)爭,、占領以及伊斯蘭化的宗教政策,,一批篤信瑣羅亞斯德教(在中國稱為“祅教”)的波斯人離家出走,主要經(jīng)海路進入印度的古吉拉特和孟買等地區(qū),,形成了聚落,,遂在異域繁衍生息。
帕西人與中國關系密切,,早年的瑣羅亞斯德教徒除流亡印度,,還有相當一部分前往中亞和中國,在唐朝的敦煌,、天水,、長安、洛陽等地安居樂業(yè),,成家做官,,祅教寺廟的遺跡和史料至今尚存。祅教教義簡潔明快,組織形式嚴密,,有點秘密結社的味道,,其與摩尼教、佛教,、道教等融會貫通,,形成了各種民間宗教流派,,為宋元明清各種農(nóng)民武裝所用,。中國人熟悉的尼采的哲學名著《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其中“查拉圖斯特拉”就是“瑣羅亞斯德”的另一種音譯,。
到了近代,,帕西人隨傳教士、東印度公司和英國官員前往中國,,廣州,、上海等地多有他們的身影。鴉片戰(zhàn)爭前林則徐在廣州打交道的印英商人中,,就有不少是帕西人,。今天廣州長洲島上保存著帕西人的墓地。帕西裔人羅旭和曾是前香港立法局首席華人非官守議員,,參與過省港大罷工的斡旋,。
所以,在新德里的展覽上,,可以發(fā)現(xiàn)很多中國元素:帕西商人繪制的反映晚清官場和社會生活的各種油畫,,他們拿回來的精美中國工藝品,18世紀的花瓶上多為中式仕女和花鳥,。還有大肚彌勒佛形象的儲錢罐,,居說重視儲蓄的帕西人很喜歡這個東西,幾乎每家都有一個,。
帕西人的故事還有很多,,顛沛流離卻不失身心棲居之所,一顆顆種子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就同樣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中國移民而言,對帕西人的歷史及其與中國的聯(lián)結似乎關注得太少,。盡管海外的中國人和印度的帕西人有很多的不同,,但對自身文化的驕傲與堅守,以及在當?shù)乇匾淖兺?、適應和騰達,,卻是可以互通互鑒的。(作者:劉勁松;系中國駐印度使館臨時代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