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流”緣何席卷大馬,?華人功不可沒
中新社新山6月11日電 (記者 胡健)正在馬來西亞巡演的中國舞劇《千手觀音》給這個國家吹來“中國風”,街頭巷尾的演出海報,、聞訊趕來的馬來民眾以及經(jīng)久不息的掌聲,,讓“華流”再度席卷大馬,。究其原因,離不開600多萬馬來華人傳播中華文化所做出的努力,。
走在吉隆坡雪邦機場的通道上,,中國電視節(jié)目《奔跑吧,兄弟》的電子海報赫然在目,。夜晚的霹靂州怡保街頭,,酒吧中時常傳來鄧麗君的歌聲,在中國傳唱度極高的《小蘋果》成為了馬來民眾夜幕降臨后的狂歡曲目,。
在大馬很多城市,,都可付費觀看中國的電視節(jié)目?!冬樼鸢瘛?、《羋月傳》等中國電視劇在馬來華人中口碑頗高,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熱追中國的真人秀節(jié)目,。馬來西亞“國寶級”歌手茜拉登上中國的《我是歌手》后,,其在中馬兩國民眾中的知名度日漸提高,中國的流行文化正以“零時差”的方式進入大馬,。
在《千手觀音》巡演之前,,廣東軍區(qū)戰(zhàn)士雜技團、福建省歌舞劇院的《絲路夢尋》和廣東舞劇《潮汕那壺茶》先后在馬來西亞上演,。美國《紐約時報》年初曾撰寫《中馬文化交流密切“華流”席卷馬來西亞》的文章稱:中國在不斷恢復與馬來西亞等古代貿(mào)易伙伴組成的網(wǎng)絡之間歷時數(shù)百年的聯(lián)系,,并不斷向文化、語言和教育領域“擴張”,。
2016年初,,中國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雪邦市沙叻丁宜設立分校,這是中國公立大學首次在海外設立分校,。據(jù)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文化處主任周斌介紹,目前,該校已招收500名學生,,年底將會達到1500人,,預計三年內(nèi),將有1萬名學生在該校就讀,。
中國與馬來西亞自1974年建交以來,,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的交往不斷加強,,關系日益緊密。自100多年前,,第一代華人來到馬來西亞后,,中華文化便把華人的血脈緊緊連在一起。在他們看來,,中華文化就是他們的根,,并且有義務將其發(fā)揚光大,不斷加深其他族群對華人文化的了解,。
拉曼大學是馬來西亞第一所由華人創(chuàng)辦的大學,,該校近九成學生是華人。從2002年創(chuàng)辦至今,,已有26萬名畢業(yè)生,。在拉曼大學的校園里,一幢中國風的建筑尤為醒目,,這里是拉曼大學的中華研究中心,,也是馬來西亞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式建筑。
林穎茜在沙亞南市政廳大禮堂觀看《千手觀音》為全場雷動的歡呼聲所感動,。1996年,,林穎茜在馬來西亞興華中學任教,2000年創(chuàng)辦蒲公英合唱團,,至今已吸納120名華人學員,。因在華人教育界的突出貢獻,林穎茜獲得2013年馬來西亞十大杰出青年文化成就獎,。
馬來西亞星洲媒體集團總編輯蕭依釗三年前曾隨海外華文媒體代表團到訪山西,,得知山西的舞蹈團隊來馬演出,年過六旬的蕭依釗從30公里外的吉隆坡趕到沙亞南,。令人稱贊的,,是她對中國教育領域做出的貢獻。
十多年來,,蕭依釗向中國捐資建立了40多所學校,,圓了近10萬中國貧困生的“求學夢”,并號召馬來西亞華人進行一對一扶持。蕭依釗說,,馬來西亞是海外華文教育最完整的國家,,很多人從小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根,,她希望可以憑借微薄之力,讓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們受到應有的教育,。
傳承百年的華文教育是華人在馬來西亞延續(xù)中華根脈基礎,,大馬現(xiàn)有超過1300余所華文小學,60多所華文獨立中學,。為應對師資短缺問題,,馬官方還將在2017年前派2634名老師赴華小任教。不僅華裔少年進華校,,一些馬來人,、印度人的子女也開始到華校讀書,目前就讀華文小學的非華裔學生就有近8萬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