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祭孔:儒家文化傳承的直觀表達
尼山圣地起雅樂,,清明時節(jié)祭先師,。4月2日上午,在山東曲阜孔子誕生地尼山,,丁酉年春季祭孔大典隆重舉行,。曲阜市于2008年恢復春季祭孔儀式,,2009年起將春季祭孔地點定在孔子誕生地尼山。
恢復春季祭孔儀式
據(jù)史料記載,,祭祀孔子的活動始于孔子去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弟子們在其三間故居以孔子生前用過的衣、冠,、琴,、車,、書,進行了簡樸的祭奠活動,。當時,,魯哀公以魯國國君的身份哀悼孔子,“私祭”和“公祭”孔子儀式由此而來,。隨著歷史發(fā)展,,雖然祭孔儀式名目不斷變化,但基本上都是以春,、秋兩祭為主,,秋季為重,陽歷九月二十八日舉行的祭孔大典便屬于“秋祭”,。
20世紀80年代中期,,曲阜市作為孔子故里,恢復了在祭祀孔子的禮制廟堂孔廟祭孔的活動,,2004年起轉為官方公祭,,秉承明代祭祀孔子模式。這一祭祀儀式在每年秋季,、孔子誕辰日舉辦,,屬于“秋祭”。
在2008年,,曲阜市首次恢復中斷半個多世紀的傳統(tǒng)春季祭孔儀式,,填補了“春祭”的空缺。2009年,,曲阜市又將春季祭孔場所選定為孔子誕生地尼山,,在尼山孔廟前敬獻花籃、恭讀祭文,,將塵封在古籍中的古老風俗生動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春季祭孔的恢復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也是對祭孔大典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與完善,。
盛大的春季祭孔儀式,,是嚴格按照《曲阜縣志》《圣門禮志》《闕里志》等典籍記載,以清明節(jié)孔子后裔孔林掃墓祭祖程式為依托,,再現(xiàn)祭祀孔子的盛大場景,。
在圣地尼山恭祭先師孔子
尼山,位于曲阜城東南30公里處,,原名尼丘山,,為避孔子名諱改名尼山。公元前551年農歷八月二十七日,孔子誕生在這里,。
尼山中峰東麓,,依山勢建有孔廟。尼山孔廟在唐代以前一直是祭祀孔子父親的廟宇,。五代后周之后,,歷代便以祭祀孔子為主。今天的尼山有五老峰,、智源溪,、坤靈洞、觀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紅草坡“尼山八景”,,均與孔子事跡傳說有關。
丁酉年春季祭孔大典便是在尼山孔廟舉行,。
“啟扉”,上午9時,,隨著司禮官一聲長喝,,尼山孔廟大成門緩緩打開。200名學生齊聲朗誦《論語》,,身著古代服飾的司禮官引領參加祭祀儀式的嘉賓們,,從智源溪橋前,緩緩走入尼山孔廟,,依次敬獻花籃,,向至圣先師塑像行三鞠躬禮,丁酉年曲阜尼山春季祭孔大典圓滿禮成,。
“每年的春季祭孔大典中,,我們將開筆禮等活動也加入進來,通過儀式,,讓更多人感受優(yōu)秀的儒家思想文化,,在直觀體驗中緬懷至圣先師孔子?!鼻肥形奈锞志珠L孔德平說,。
在夫子洞廣場,22名參加學童啟蒙開筆禮活動的小學生正衣冠,、行拜師禮,,參禮嘉賓依次為他們點朱砂啟智,并擊鼓明志??鬃拥?5代后裔,、書法家孔祥勝現(xiàn)場示范,教學童們一撇一捺寫下“人”字,。
參加了多次開筆禮儀式的孔祥勝對記者說:“‘開筆禮’對每個讀書人來講都有著重大意義,,指導學生們寫下‘人’字,是希望他們能夠牢記要做正直的人,、頂天立地的人,。”
孔林里的清明家祭
作為春季祭孔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年的清明卯時,,來自世界各地的孔子后裔還會來到曲阜孔林參加家祭儀式。他們身穿黑色的家族傳統(tǒng)服裝,,佩戴金色徽章,,嚴格按照史書記載的墓祭程序,依次祭奠先祖孔子,、二世祖孔鯉,、三世祖孔伋、遠祖,、中興祖孔仁玉,。
回想起2012年一家三代第一次一同參加孔氏家祭的情形,曲阜人,、孔子76代孫孔令紹仍然記憶猶新,,“家祭現(xiàn)場不能亂穿也不能亂站,對祖先的尊敬首先就體現(xiàn)在這些規(guī)矩里,?!?/p>
“孔子主張恢復‘禮制’,其實就是要求后代要講規(guī)矩,,這個規(guī)矩在祭祀的流程中有充分體現(xiàn),。”世界孔子后裔聯(lián)誼總會副秘書長孔德銘介紹,,統(tǒng)一的著裝,、隊列,完全按照祭祀官的指示行動等等,,都體現(xiàn)了家族的規(guī)矩,。每年的祭文也更成為仁義禮智信的時代闡釋,將族之小家與國之大家進行有機結合,,成為提振民族情懷的重要途徑,。
一脈相承的血緣之親讓“中華第一家”里的家祭多了幾分凝重和虔誠,行的是傳統(tǒng)叩拜大禮、動的是緬懷先祖之情,、傳承的是孔家全球400萬族系的家規(guī)祖訓,,更是當代優(yōu)秀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孔令紹對記者說,,孫子在4歲時就會拽住想闖紅燈的行人,,告訴他們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在他看來,,這就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傳承和內化,。孔令紹連續(xù)3年帶著孫子參加孔氏家祭,,知識和規(guī)則意識已經愈發(fā)強烈,。在他看來,家祭活動追根溯源,,緬懷先師,、祈福未來,有力促進了孔氏祖根文化的發(fā)展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蘇銳 韋群 于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