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尤資:為“數(shù)宮燈”整理了材料再創(chuàng)了歌謠(圖)
口述人:蔡尤資
人物名片:閩臺東石燈俗泉州市級“非遺”傳承人
憑借童年記憶 再創(chuàng)數(shù)宮燈歌謠
我叫蔡尤資,是東石西宅人(現(xiàn)東石鎮(zhèn)第三社區(qū)),。我出生于1937年,,正是日本侵華的時候。童年是在多難中度過的,,那時候為了躲避日本飛機的轟炸,,經(jīng)常停學(xué),書讀得斷斷續(xù)續(xù),,小學(xué)畢業(yè)都已經(jīng)17歲了,。
東石是一個半山半海的地方,多數(shù)人靠討小海過日子,。以前沒有什么娛樂方式,,大家都很愛參加民俗活動。特別是農(nóng)歷正月十五,,三公宮的燈俗,。我從懂事開始,每年都愛去三公宮看燈會,、猜燈謎,。
一般我們很早就會去三公宮,去的時候還會帶上家里給買的潤餅燈,。在三公宮和其他的小朋友游燈,、賞燈、念歌謠,。
歌謠這樣唱著:“三公宮,,正月半;人點燈,恁來看,,看什么,,數(shù)宮燈,今年宮燈多少盞,,潤餅燈,,鼓仔燈,鯉魚燈,,蓮花燈,,人成海,燈成山,。臺灣燈,,閣卡好看:一盞雙鳳朝牡丹,一盞嫦娥托玉盤,,一盞八仙朝閣老,,一盞游子思唐山。千盞燈,,萬盞燈,,一半在臺灣,一半在唐山,?!?/p>
這首歌謠以前沒有這么完整,這些是后來我在為閩臺東石燈俗準(zhǔn)備非遺材料的時候,,在原來的基礎(chǔ)上進行創(chuàng)作的,。這首歌謠后來還被僑聲中學(xué)編排成歌舞,去北京參加中小學(xué)生校園會演,,還獲得了金獎,。
兩岸共有的燈俗 攜手共同申報的“非遺”
閩臺兩岸為什么會有“數(shù)宮燈”這個燈俗呢?因為東石要過臺灣,,需要過澎湖溝,,以前是木帆船安全性比較低。東石的鄉(xiāng)親要去臺灣,,為保安全,,就請了三公宮的擋境佛,希望能保護他們安全過臺灣海峽,。
安全抵達(dá)臺灣之后,,大家一起出錢集資建廟,就將請的擋境佛供奉起來,。因為都是東石過去的,,他們將臺灣居住的地方也叫東石,,將供奉擋境佛的廟也叫嘉應(yīng)廟(即三公宮),連神像一樣也是黑面的,。
帶過去的不僅是宗教信仰,,還有生產(chǎn)方式、生產(chǎn)工具,。大陸的東石人,,主要是開殖海蠣、造鹽場,、圍魚湖,,到了臺灣以后,他們依然是養(yǎng)殖海蠣,、造鹽場,、圍魚湖。
我小的時候,,還經(jīng)??吹胶芏嗯_灣的船開到東石的港岸來,臺灣和東石的來往可以說是很密切的,。日本投降后,1945年到1947年兩岸還有通航,,那個時候臺灣的布袋港非常繁榮,,從布袋港到東石港,只要一天一夜帆船就可以抵達(dá),,因此兩邊的港口每天都有船只來來往往,。東石是紡織之鄉(xiāng),東石的布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受影響銷路不大好,,抗日勝利后通航就開始大量銷往臺灣,,東石這邊也會買入臺灣的米、糖,、蔗,。
到了正月元宵節(jié),臺灣那邊也會送燈過來參加燈會,。按照民俗,,在上一年新婚的新郎官,在元宵十五前一定要將新娘陪嫁來的宮燈去掛到三公宮里,。三公宮也會準(zhǔn)備一個很漂亮的紅色繡球燈,,燈上寫著四個字“早生貴子”。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的晚上,,來掛燈的新郎官,,都來三公爺面前“卜杯”,,一次性卜出最多杯數(shù)的,就能得到廟里的繡球燈,,據(jù)說可以生男孩,。
數(shù)宮燈這一個燈俗是兩岸東石人共有的一項民俗,在申請“非遺”的時候,,布袋嘉應(yīng)廟也是聯(lián)合申報的單位,。像這樣兩岸共有一個燈俗、共同申報非遺,,在全國都是少有的,,因此,閩臺東石的燈俗很順利就入選了國家級非遺項目,。
想要恢復(fù)“抄肚裙”“蜈蚣閣”等民俗
入選“非遺”之后,,閩臺東石燈俗成為兩岸人們交流交往的一個平臺,每年除了元宵節(jié)的燈俗活動外,,兩岸都有一些文化經(jīng)貿(mào)的互動往來,,我們也多次組團前往臺灣。政府也很重視這一兩岸共同的“非遺”品牌,,給了很多的扶持,。
目前,我們計劃與臺灣共同推出一本紀(jì)念畫冊,,同時也要建立展示廳對這一燈俗進行宣傳和展示,。最重要的是,我們還希望能夠恢復(fù)一些已經(jīng)消失了的民俗,。
比如,,東石還有一個三公宮相關(guān)的婚俗叫做“抄肚裙”。就是新娘子嫁過來的時候,,要一個紅布縫制做成的袋子,,俗稱“肚裙”,在這個袋子里要放有24樣?xùn)|西,?!俺侨埂本褪且纯础岸侨埂崩锏?4樣?xùn)|西有沒有齊全。若少一樣,,都還要補,。
新娘入門之后,在入洞房前,,就會先到三公宮的三公爺那里去問,,能不能成親。三公爺如果說還不能成親,,那問題一般在“肚裙”上,,就要“抄肚裙”,。那三公也是怎么回答同不同意的呢?由四個人抬著轎子,,然后一個老大去點香問說能不能成親,。三公爺如果同意,轎子抬起來就跑了,。若是轎子往后退,,就是不同意成親。也不知道這個婚俗是從什么時候流傳下來的,。
還有另一項民俗就是蜈蚣閣,。東石原來也有蜈蚣閣,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項民俗活動,。以前臺灣鄉(xiāng)親來三公宮參加活動,,用蜈蚣閣很熱鬧地送到岸邊,歡送他們回去,。東石的蜈蚣閣也是彩閣,,下面由年輕力壯的青年肩扛著閣棚,上面坐著由孩子扮演的戲曲人物,。
我現(xiàn)在也在努力搜集這些民俗的相關(guān)資料和素材,,希望有一天還可以再助力其他項目的“申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