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支教,、走進社區(qū) 在華國際學生感知真實的中國
通訊:愛心支教,、走進社區(qū) 在華國際學生多維度感知真實的中國
中新網上海7月7日電 題:愛心支教、走進社區(qū) 在華國際學生多維度感知真實的中國
中新網記者陳靜
隨著中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國際學生來華留學,。書法、京劇,、太極拳,;清明節(jié)穿漢服、端午節(jié)包粽子,;赴多個城市考察,,到貧困山區(qū)支教……
如今,在讓留學生們深入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中國的高校正想方設法創(chuàng)造機會,讓國際學生們多維度地,、全面感知真實的中國,,感受民眾的友善與好客。
據了解,,每年6000余名來自世界1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留學生正在華東師范大學學習,。秉承“踐外交于日常,,寓管理于服務”理念,該校在國際教育領域成果豐碩,。
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教育中心主任黃美旭7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表示,,各國傳統(tǒng)習俗、文化背景各異,,國際學生與中國學生不同,,需從形式上和內涵上不斷創(chuàng)新,在潛移默化中讓他們了解真實的中國,。
黃美旭告訴記者,,在通過中國概況、中國文化等課程設置,,讓國際學生有機會深入了解中國歷史,、文化和當代社會發(fā)展,提升對中國的認同感的同時,,學校還開展“第二課堂”社會實踐,,鼓勵學生親身體驗課本所學知識,深入了解中國風土人情,、民俗文化,,真正“感知中國”。
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努利亞,,是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教育專業(yè)大三的學生,。她告訴記者,在吉爾吉斯斯坦,,文化悠久且發(fā)展迅速的中國吸引力越來越大,,很多人都希望了解真正的中國。她說,,學校里的每一門課都讓她從不同角度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到山東曲阜走訪孔子故鄉(xiāng)、到漢中尋訪諸葛亮的蹤跡等考察實踐讓她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上海及長三角地區(qū)是中國發(fā)展最快,、與世界接軌最密切的窗口之一,并不能完全代表當代中國的發(fā)展現狀。華東師范大學創(chuàng)造各種機會讓國際學生走近更真實的中國社會,。據黃美旭介紹,,學校長期與內陸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多所中小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聯系,每年派遣多批優(yōu)秀國際學生前往“愛心支教”,。
據了解,,愛心支教,不僅讓國際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東中西部發(fā)展不平衡的客觀現狀及其成因,,更讓其在與普通鄉(xiāng)村百姓的接觸中,、感受中國人的勤勞、熱情和善良,,以及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來自蒙古國的烏楊格今年本科畢業(yè)。大學期間,,到江西支教的經歷令她深深感慨,。烏楊格說,她教當地的孩子唱歌跳舞,,孩子們的質樸善良令她感動,。這個年輕的蒙古國姑娘說,支教的山村讓她看到中國的不同側面,,從而更全面地感受中國社會,。
德國學生馬其山是學習中國黨史的博士研究生。參加支教活動后,,他在隨筆中這寫道:“我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國:現代化的都市—上海,,是中國;淳樸,,有待發(fā)展的鄉(xiāng)村—婺源,,也是中國?!薄巴ㄟ^在婺源的中小學支教,,我了解了中國基層的治理模式?!?/p>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為此,,華東師大鼓勵國際學生走出校園,,將國際文化之風吹進周邊社區(qū)。據了解,,多年來,,每周都有留學生志愿者到周邊中小學為中國孩子教授文化課程。來自日本的本科生巖浪愛梨,,從大一起就定期到臨時看護中心陪伴那里的孤兒,。
了解中國文化、感受著真實中國社會的國際學生們成為了傳播中國文化,、傳遞愛心的“使者”,。據了解,參加過支教的不少國際學生,,長期為改善山區(qū)孩子們的教學生活條件奔走努力:有的組織為孩子們募捐衣物,、學習用品;有的組織愛心義賣活動等,。來自美國的交流生Wade回國后勤工儉學積蓄善款,,為支教過的小學孩子們發(fā)起了免費檢查視力和配制眼鏡活動。
采訪中,,努利亞告訴記者,,未來,學成歸國,,她準備做一名漢語教師,,讓更多人國人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的無窮魅力,。她說,,將會把自己在中國的學習、生活經歷分享給更多人,。
即將成為華東師范大學旅游管理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的烏楊格,,每個假期回國都會去學校教孩子們中文。她說,,每次回國都會有不少人上門詢問中國的情況,,很多人都表達了學習中文的意愿。烏楊格總是開心地把她在華東師大的留學經歷分享給大家,,儼然成為家鄉(xiāng)的“中國推介大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