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福建面”:異域的家鄉(xiāng)美食與自我認同
中國僑網(wǎng)10月9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日前刊發(fā)文章,介紹了馬來西亞“福建面”背后的故事。在馬來西亞,,檳城的福建面與吉隆坡的福建面雖然內(nèi)容并不相同,背后蘊藏的卻是同樣的思鄉(xiāng)情懷,。
文章摘編如下:
檳城福建面與吉隆坡福建面都是馬來西亞具有代表性的食物。檳城蝦面源自于福建,,在廈門可以發(fā)現(xiàn)系出同門的“廈門蝦面”,在中國臺灣可以找到“擔仔面”,。蝦面隨著移民者的腳步到了不同地方,,最后落地生根,長出自己的樣貌,。相比較而言,,檳城蝦面的蝦湯更加濃厚有味,喝起來非常有存在感,。
檳城福建面以蝦殼,、蝦頭熬煮成的湯為底,用黃面,,面上會放去殼蝦,,而吉隆坡福建面的內(nèi)容則完全不同。檳城福建面是湯面,,吉隆坡福建面是干面,,以黑醬油、豬油拌炒再綴上豬油渣,。因為撞名之故,,只要離開檳城以外,都把檳城福建面多稱之為“檳城蝦面”或“蝦面”,。
這兩款福建面雖然由來與風味不同,,但其中還是有共同點,那就是黃面與福建人,。雖然很多人不喜歡黃面的堿味,,不過黃面確實是閩南人的飲食印記,,只要有閩南人的地方就有黃面。而之所以取名“福建面”,,自然與販賣者是福建人的背景有關(guān),。
吉隆坡的福建面最初由華裔王金蓮于1927年創(chuàng)立。此人早年從福建到馬來西亞討生活,,創(chuàng)立的福建面原本沒有取名,。由于面條看起來黑碌碌的,有的人就稱其為黑面,,有的人稱為大鹵面,。后來王金蓮想到自己是福建人,就把自己炒的面命名為“福建面”,。
對當年的第一代移民來說,,身居異域,強化籍貫是一種自我認同,。檳城福建面大可稱作“蝦面”,,這樣不消多做解釋,人們就能一眼明白面的特色,;王金蓮也大可把自己創(chuàng)的面叫“金蓮面”,,這樣誰賣了就等于幫他打品牌。然而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叫做“福建面”,,原因就在于此,。
這樣的例子不只出現(xiàn)在兩地的福建面,在馬來西亞,,客家,、潮州人賣的肉骨茶,招牌就稱為“客家肉骨茶”,、“潮州肉骨茶”,。潮州人賣的海南雞飯,就稱為“潮州海南雞飯”,。(陳靜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