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福州”大賽:華裔學生尋找根脈印記
美食風光圖 根魂情懷心 海外華裔中小學生榕城尋找根脈印記
本報訊 (東南網記者 鄧春花 余雪林 文/圖) 佛跳墻,、魚丸,、光餅的美味,,三坊七巷,、白塔,、鼓山的風光,,紅燈籠,、海族舞,、迎神的喜慶……在第三屆海外華裔中小學生“印象·福州”書畫,、征文,、攝影、華語演講大賽(以下簡稱“印象·福州”大賽)的繪畫作品里,,華裔學生們正用他們的畫筆尋找福州的印記,,繪就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熱愛。
“印象·福州”大賽由福州市委統(tǒng)戰(zhàn)部,、福州晚報主辦,,福州市海外聯誼會,、各縣(市)區(qū)委統(tǒng)戰(zhàn)部等協(xié)辦,福建日報社東南網海外部承辦,。第三屆大賽自2019年9月在福州啟動以來,,受到了英國、美國,、德國,、西班牙等多個國家華社和華文學校的歡迎,并積極組織華裔中小學生參賽,。海外華裔學生長期生活學習在域外,,在他們的心里,福州有豐富的文化,、深厚的歷史,、多彩的風光,是開放包容的現代化城市,,是深藏記記,、割舍不斷“根、魂”的家鄉(xiāng),。
淡藍色海水在沙灘邊泛起層層疊疊的波浪,,遙望遠方是一座青山,低頭近處是一艘??康臐O船,,西班牙華裔學生魏裕宸在作品《望鄉(xiāng)》中繪出了平潭海邊的自然風光,,也流露了心中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他說:“我就像畫中的這艘小船,爸爸媽媽就像沙灘,,平潭在海的那一邊,。我停靠在溫暖的沙灘上,,遙望著我的家鄉(xiāng)平潭,。”
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不僅限于它的風貌,,美食也是重要標志之一,。德國華裔學生李林夕在作品《舌尖上的福州》中用鮮亮的色彩描繪出佛跳墻的誘人,瓦罐里的香菇,、鮑魚,、鵪鶉蛋、魚翅……沉浸在鮮黃色的湯汁中,。李林夕說:“我畫出了佛跳墻特有的盛裝器皿和新鮮誘人的食材,,希望大家看到佛跳墻這道源于福州的名菜,,能夠對福州印象深刻?!?/p>
海族舞始于南宋,,起于福清新厝鎮(zhèn)大澳村,歷經數百年形成和發(fā)展,,在沿海一帶流傳甚廣,。阿根廷華裔學生潘艾米的繪畫作品《玉屏娃娃》展現了人們點起篝火,擎著魚形燈飾,,繞著火堆跳海族舞的熱鬧景象,。她表示自己的家鄉(xiāng)在福清,聽說每年春節(jié),、元宵節(jié)期間,,人們會跳起海族舞,祈求漁業(yè)豐收,、合境平安,,希望能用畫筆展現出家鄉(xiāng)獨特的傳統(tǒng)文化,也祈盼家鄉(xiāng)人民安居樂業(yè),。
美食風光于圖,,根魂情懷于心。像魏裕宸,、李林夕,、潘艾米這樣拿起畫筆描繪家鄉(xiāng)的華裔孩子還有很多,他們借用大賽的平臺抒發(fā)著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熱愛,。目前,,“印象·福州”大賽正火熱開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