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木洞山歌:“土味”傳承出“新意”
中新網(wǎng)重慶5月9日電 題:國家級非遺木洞山歌:“土味”傳承出“新意”
中新網(wǎng)記者鐘旖
剛做完一場面向海外的木洞山歌直播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木洞山歌”最年輕的傳承人秦萩玥又投身到木洞山歌音樂劇的排練中,。再過半個月,,這一臺顛覆傳統(tǒng)表演形式的山歌劇目將在重慶迎來公演,。
返鄉(xiāng)傳承非遺12年,,“85后”秦萩玥告訴記者,,將充滿歷史滄桑的“土味”山歌創(chuàng)新出多元表達、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并認可傳統(tǒng)文化,,是她樂此不疲的動力源泉,。
木洞山歌是傳唱于重慶市巴南區(qū)木洞古鎮(zhèn)的民間歌謠,淵源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巴渝歌舞,,漢代的“巴子謳歌”,、唐代民歌“竹枝”,直至明清演化形成,。2006年木洞山歌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
秦萩玥是土生土長的木洞人,畢業(yè)于四川音樂學院歌劇表演專業(yè),。2009年,,看到木洞山歌的人才面臨青黃不接困境,她毅然放棄出國夢,,回鄉(xiāng)拜師研習木洞山歌至今,。
在大眾印象中,,山歌或多或少帶著“土味”,。學習美聲唱法的小年輕能唱好土山歌嗎?面對周遭質疑,,秦萩玥并不惱,。她暗下決心:“山歌雖土,,也可以土得有生命力,也可以注入活力,?!?/p>
從初登舞臺只有寥寥觀眾,到如今行程需提前預約,,十余年來,,木洞山歌在當?shù)卣闹С窒卤Wo體系不斷完善,影響力也不斷擴大,。秦萩玥介紹,,目前,在巴南區(qū)的文化活動場合少不了木洞山歌的身影;地方文化服務中心免費開放山歌教學,,助力更多群眾做傳播者,;越來越多的各省市高校到木洞鎮(zhèn)開展非遺專題研學;山歌成為巴南區(qū)木洞鎮(zhèn)中小學的必修課,,下一步還將輻射巴南區(qū)部分高校,;重慶市木洞中學組建起一支非遺合唱團,作為人才儲備,,年輕一輩中也流行起“喲呃喂”的曲調,。
2017年7月,木洞鎮(zhèn)河街劇場落成,,木洞山歌有了固定的演出舞臺,,每周表演一到兩場,慕名而來的人中不乏國際友人,。秦萩玥也嘗試在傳承和創(chuàng)新中尋找突破與平衡,。除了參與拍攝木洞山歌紀錄片、去校園免費授課,,她還埋首創(chuàng)作,,把美聲和山歌結合,改編出一批山歌音樂,。2020年受疫情影響,,巴南區(qū)文化館開展全民藝術普及慕課云課堂,秦萩玥將非遺課堂搬到了“線上”,,并開設短視頻賬號等,,以線上線下相結合方式傳播傳統(tǒng)文化。
秦萩玥認為,,非遺傳承離不開社會參與,,更應重視年輕群體的力量。以正在排練的木洞山歌音樂劇《爺爺?shù)纳礁琛窞槔?,該劇本以自己的拜師?jīng)歷為藍本,,50分鐘的表演講述了年輕人與老一輩就傳承文化展開的沖突與和解。演員中,,除開2位老傳承人,,其他數(shù)十人均是大學生,。
“保護傳承與創(chuàng)新,,二者并不矛盾,甚至是相輔相成的,?!鼻厝c玥說,結合時代發(fā)展,她對木洞山歌有了更多期待:創(chuàng)新山歌提檔升級,、辦一場山歌專場音樂會,、帶著山歌不斷“走出去”……
創(chuàng)新,是為了更好地傳承,。某天,,正在讀小學的兒子用R&B節(jié)奏唱著木洞山歌的唱詞。秦萩玥開始思考,,這或將又是一個新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