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非遺傳承人區(qū)君虹:將中醫(yī)“望聞問切”融入古琴修復技藝
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區(qū)君虹:
將中醫(yī)“望聞問切”融入古琴修復技藝
文/羊城晚報記者 譚錚 王楠 實習記者 李嘉欣
“傳世的古琴與別的文物不同,,它是要發(fā)出聲音的文物,而破損了,、彈不了的古琴是遺憾的,,只能算是半個文物。所以修復古琴是必要的,,且要堅守修舊如舊的原則,。”近日,,坐在廣州城中心的琴館內,,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傳承廣州文化的100雙手”之“古琴修復,、斫制能手”區(qū)君虹將謹記于心中超過半世紀的“師囑”娓娓道出,,與羊城晚報記者分享他與古琴的不解之緣。
區(qū)君虹于20世紀70年代拜中國古琴嶺南派一代宗師楊新倫先生為師,,學習古琴與武術,。他與其師兄袁建城隨楊新倫先生共同開創(chuàng)了嶺南當代古琴修復、斫制的先河,。
見琴 與傳世名琴的初次相遇
許是出身于中醫(yī)世家的緣故,,區(qū)君虹自幼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充滿了興趣,。然而,在20世紀70年代,,想要找到古琴老師拜師學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區(qū)君虹尋覓了很久,。
“當時我的好友,,后來成為我?guī)熜值脑ǔ莿偤萌钚聜愊壬規(guī)兔ρb修,他了解到楊新倫先生是一代古琴大師后,,便帶我拜見,。”機緣巧合之下,,區(qū)君虹拜入楊新倫門下,,學習古琴和武術。
楊新倫教區(qū)君虹的第一首曲子,,是嶺南古琴名曲《懷古》,。“當老師拿著古琴出來時,,我就看到了用行草書寫的琴名‘龍吟’,。這是我第一次見到明代古琴的書刻?!迸c傳世名琴的“初次相遇”的場景,,至今仍讓區(qū)君虹記憶猶新。
除演奏古琴外,,楊新倫先生還是古琴收藏大家,。“老師希望我們能把收集來的殘破古琴修復好,,這也讓我有機會對傳世古琴的結構,、制作有了更深入的研究?!?/p>
“修古琴一定要修舊如舊,,盡量不要損壞古琴的漆灰,要保存它的外形和原貌,。傳世古琴與別的文物不同,它是要發(fā)出聲音的文物,,而破損了,、彈不了的古琴是遺憾的,只能算是半個文物,。作為一件發(fā)聲文物,,除了琴體外,,它所彈奏出來的古音也是文物價值的一個體現?!痹诓稍L的過程中,,區(qū)君虹多次強調對于古琴修復的“師囑”。
修琴 與中醫(yī)文化“融會貫通”
修復傳世古琴,,需要掌握的內容有許多,。懂鑒定、會斫制,、知樣式,、明構造、識工序,、善操縵,、辨音聲,還需要兼具木工,、漆工,、雕刻、鑲嵌等多種工藝技術,。
除了在師父楊新倫的帶領下修復多件古琴積累經驗,,區(qū)君虹還結合其中醫(yī)世家的知識背景,獨創(chuàng)將傳統(tǒng)中醫(yī)“望聞問切”之法融入古琴修復的技藝當中,?!笆紫龋ㄟ^‘望’來確定古琴的大致年代,、形制,、材料、漆色和斷紋等方面的情況,,其次通過‘聞’來了解它的流傳脈絡,、音質、材質等,,再通過‘問’來查探,、尋求、了解古琴存在的問題,,最后通過‘切’綜合各方面的信息,,甚至是剖開琴腹的情況來了解調整制訂修復古琴的方案?!?/p>
在區(qū)君虹的琴館內,,擺放著他于二十多年前偶遇的明代古琴“亞綠綺”。記者看到“亞綠綺”琴腔內有文字清晰地記載著:“公元1374年,,杜鏡湖居士制琴于皇明洪武甲寅年,?!?/p>
區(qū)君虹遇見此古琴時,琴頭的岳山已經缺失,,底板殘裂,,“當時的琴主拿給我看時,琴體可以用‘支離破碎’來形容,。二徽以上的琴木被蛀到就像一個大鋸齒,,只剩下頸部以下的無頭殘身。琴身也出現了‘駝背’的情況,?!?/p>
接駁琴頭除了要求外形與原琴造型風格統(tǒng)一外,關鍵是要牢固,。在接合力面,,區(qū)君虹對照琴頸鋸齒殘缺的形狀,像牙醫(yī)鑲牙一樣,,反復修改,,斫鑿成和缺口相對的齒形,使其達到最吻合為止,。而在“亞綠綺”的“駝背”處,,區(qū)君虹則是融合了魯班的劈形頂裝術和骨傷科醫(yī)生的矯形手法,用成對的木質三角形楔子,,從古琴兩側的縫打進去,,慢慢把古琴逼平。他足足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把“亞綠綺”的琴身與琴頭連接起來,。
正是區(qū)君虹將中醫(yī)文化“融入”古琴修復的創(chuàng)新之舉,這也給研究修琴人士帶來了很高的參考價值,。
傳琴 30萬字著作記錄嶺南古琴藝術
作為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把古琴藝術傳承下去,是區(qū)君虹心中多年的念想,。
2022年7月,,區(qū)君虹撰寫的《嶺南琴韻——區(qū)君虹古琴藝術》一書正式出版。全書30多萬字,,包含了彈奏,、修復傳世古琴、斫制古琴等方面技藝,。在書中,,他還對8首嶺南派的代表性琴曲進行了詳細釋義。
“出版這樣一本專著,,是我身為傳承人的責任,。”區(qū)君虹在新書發(fā)布會暨嶺南古琴品鑒會上如是說,。
區(qū)君虹希望通過文字的形式,,將古琴(嶺南派)進行系統(tǒng)性的梳理,以理論的形式記錄下來,,推動業(yè)內人士和學術界對嶺南古琴藝術及傳承人進行研究和挖掘,,為后人傳承嶺南古琴藝術之彈奏、修復,、斫制技藝留下珍貴的文獻資料,,幫助非遺項目找到更多傳承的支點,激發(fā)非遺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