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兒子”在美生活艱辛 美媒體人吁關心華裔心理
中國僑網7月17日電 據(jù)美國《世界日報》報道,,15年前一次采訪,,讓媒體人張慧余有機會采訪“紙兒子”(Paper Son,1906年舊金山大火后冒充別人子女身份移民赴美的華人),開始研究排華法案對在美華人心理影響,。她15日在曼哈頓華埠且林士果圖書館講述多年來研究,,希望讓華裔心理問題獲得更廣泛的關注,。
張慧余曾在新聞電視業(yè)和報業(yè)工作數(shù)年,,并專注于紀錄片拍攝。15年前一次采訪過程中,,她與“紙兒子:一個男人的故事”(Paper Son: One Mans Story)作者Tung Pok Chin的女兒交談,,“那時的我在中文媒體工作,每天都在為華裔社區(qū)和外面的世界搭建橋梁,,然而我甚至都無法確認自己身份為何,。”Tung Pok Chin是第一個記錄“紙兒子”歷史的人,,張慧余對這段歷史產生濃厚興趣,,開始到發(fā)源地舊金山尋找更多的“紙兒子”,。在加州Pacifica Graduate Institute攻讀博士時,,更選擇將該議題作為畢業(yè)論文選題。
1906年舊金山地震帶來大火,,燒掉市政廳大部分檔案及人口出生紀錄,,給生活在排華法案陰影下的華人帶來生機,他們紛紛趁此機會聲稱出生資料被毀,,獲得一紙新身份,,并在登記時說自己在中國有兒女,將這些新得到的身份賣給中國鄉(xiāng)親,,當時正值中國混亂貧窮時期,,很多人花錢買假身份移民美國,成為“紙兒子”,。然而很多“紙兒子”在美生活艱辛,,上學或工作時使用假身份姓名,只有平時和朋友在一起才能用本名,,過上“分裂”的雙重身份生活,。
另外,1910年起美國移民局開始用舊金山的天使島拘留所(Angel Island Immigration Station)來甄別入境者的身份,,華裔新移民都需要通過審問才能進入美國,。為了應對移民局審查真假“紙兒子”的各種問題,華裔社區(qū)還特別準備指導手冊(coaching book),,用來幫助買假身份證明的人應對,。
華人移民也開始逐漸意識到,,無論再努力改變、使自己更像美國人,,都無法真正融入,,時時刻刻面臨遣返。張慧余說,,這可謂“你的生母不夠強大,,而養(yǎng)母卻又在不斷拒絕你”的真實寫照。
她呼吁,,不管是早期移民還是新移民,,對排華時期歷史的了解都是不可或缺,了解整個歷史框架,,才能理解華裔移民獨特心理模式,,包括身分形成、自我界定,、自我表達,、處理問題方法及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