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村民分享往事 拼湊昔日馬來西亞雙溪威華人新村
中國僑網(wǎng)12月24日電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日前刊載文章,介紹了馬來西亞雪蘭莪州雙溪威華人新村的故事,。老居民是一個生長地方的流動回憶庫,無論去到哪里,那段歲月記憶依然無法磨滅,。在雙溪威村,許多人即使活到兩鬢斑白,,無論依然堅守,,還是人身在外地,,都一直心系孕育他們的雙溪威新村。
文章摘編如下:
村民自蓋木屋
林福山在雙溪威新村土生土長,。昔日的雙溪威新村里,,因家境貧困,很多人都是和親戚住在一起,,而他們林家大家庭,,同一屋檐下的家庭成員就有多達四五十人。
林福山回憶,,小時候除了與父親林木生,、母親廖淑文與兄弟姐妹一家十多人,還有與祖父,、叔伯的家人同住于雙層木屋,,舊址為第13路門牌601號。雙層祖屋較后于七十年代,,重建為5層樓的店屋,,而舊住址如今已變成一家連鎖雜貨店。
如今,,隨著經(jīng)濟改善,,有些居民的后代逐漸搬遷外流,有些則繼續(xù)留守雙溪威,,見證當?shù)氐耐懽儭?/p>
集團大廈建在雙溪威
林福山對雙溪威一直存有濃厚感情,。他堅持把集團大廈建造于雙溪威,回來辦公時,,也可感受當?shù)氐娜饲槲?、嘗嘗美食。
盡管雙溪威新村道路已無法再加寬擴建,,不過,,他認為道路設(shè)施依然可以再提升與修補,讓當?shù)鼐用袷芑?。他也希望雙溪威新村未來發(fā)展越來越好,、雙溪威華小繼續(xù)造福無數(shù)莘莘學子、治安良好,,大家都安居樂業(yè),。
昔日生活安寧和平
村民林木生指出,昔日村民的生活安寧和平,,大部分村民都從事樹膠工人,、采礦及農(nóng)民等行業(yè)。在新村初期發(fā)展時,轎車非常少見,,很多人都是步行或以腳車代步,;隨著時代變遷,人口激增,,如今雙溪威的交通亦更為繁忙,。
林木生樂善好施,熱心華教,,曾擔任雙溪威華小董事長,,并發(fā)起建校發(fā)展籌款運動,,當時總共籌獲630萬林吉特,。如今,雙溪威華小的軟硬體設(shè)施都非常齊全,。雖然如今他已遷離雙溪威,,但依舊受到當?shù)厝说淖鹁础?/p>
見證雙溪威的發(fā)展
外遷村民林秉鍬表示,自己和家人從前搬遷至雙溪威新村,,當時住在大街門牌631號的住家,,在這里居住了65年之久。隨著孩子長大,,他數(shù)年前搬離雙溪威村,,至沙亞南和子孫生活,舊屋也賣掉,。
雖然離開這個土生土長的地方,,但他還是幾乎每日風雨不改,從沙亞南搭大約45分鐘的巴士回來雙溪威村“報到”,,和老友敘舊,,聊聊天過日子。
在70年代,,林秉鍬曾擔任通訊員,,主要采訪雙溪威的地方新聞,如社團,、學校,、俱樂部、神廟及政黨等組織的動態(tài),。
大概是60年代時,,時任地方政府部長兼白沙羅國會議員曾到訪雙溪威村,當?shù)卦O(shè)立牌樓歡迎他,。林秉鍬也見證雙溪威的發(fā)展,,拍下許多照片,可惜的是沒有存檔,如今無跡可尋,。
昔日房子地面是泥土
羅玉祥大約15歲就和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從安邦搬遷至雙溪威村,搭建了擁有3間臥室的鋅板小屋,。她小時候和祖父祖母同房睡,,昔日的房子地面不是洋灰,而是泥土,,大家都是睡在硬的木板上,。
那時候什么電器都沒有,睡覺都是放蚊帳,,但不會悶熱,,因為附近都是樹林,入夜后很冷,。之后房屋拆除,,于1982年重建為磚瓦的雙層房屋,她一住就住到現(xiàn)在,,如今同住的家庭成員已傳至第五代,。
羅玉祥還記得,第6路,、第7路,、第8路的大部分居民以前都和她一樣,是從安邦過來的,。南洋商報報館旁邊以前有學校,,上學只有一本中文書、算術(shù)而已,,學生的學費只需2林吉特,。
羅玉祥一直都很喜歡雙溪威,一來習慣這個地方,,二來出入方便,,每日都會騎摩哆到巴剎美食中心找老友相聚。
雙溪威老人院已成立53年
位于SS9A/20路(巴剎后方)的雙溪威老人院,,于1966年由一群熱心人士創(chuàng)立,,以照顧無依無靠的年長者。雙溪威老人院理事會主席指出,,該院從一開始的微型亞答屋,,逐步翻新與提升,并于1997年重建為5層樓 ,。
入住老人院的條件包括60歲以上的單身者,、擁有自理能力,。該院目前收容34個年齡介于60至92歲的長者,包括25名男性及9名女性,。
由于設(shè)施年久失修而破損與殘舊,,許多長者面臨困擾。為了改善長者的生活環(huán)境,,因此該院希望進行大裝修,,費用約200萬林吉特。裝修工程預(yù)計2020年1月竣工,,預(yù)計可容納60名長者,,而設(shè)施則包括男女臥室、活動中心,、小禮堂,、視聽室、餐廳及辦公室等,。
老人院主任表示,,由于老人院是免費收容老人,,每月開銷達逾2萬林吉特,,扣除政府提供的津貼,仍需依靠熱心人士的慷慨捐助來營運老人院,。
“我們還有一輛可載送10人的客貨車,,平常可載老人出外看醫(yī)生或出席慈善活動,?!彼f,若有熱心人士前來擔任義工,、義務(wù)剪發(fā),、和老人互動、捐款或捐日常用品,,該院非常歡迎,。(蘇俐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