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學中文:在我的城市里遇見漢字
在我的城市里遇見漢字(有故事的漢字)
在當今不少外國城市,漢字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視野中。除了唐人街和中餐廳,,漢字還出現(xiàn)在都市黃金地段,出現(xiàn)在機場和流動的交通工具上,,出現(xiàn)在博物館和藝術(shù)展區(qū)中,甚至出現(xiàn)在設(shè)計的潮流元素中……日前,,在由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辦的“漢字風景:在我的城市里遇見漢字”短視頻征集活動中,,來自30余個外國城市的中文愛好者和學習者,用視頻記錄下了自己城市中的漢字景觀,。這些漢字的背后是一個個文化交融的故事。
火山島上的漢字風景
在遙遠的佛得角,,一位青年用微薄的力量和有限的資源,,教授中文與中國文化,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中文教師夢,。
他叫魯本·安德雷德,,中文名叫“龍勇生”,意為“一條勇敢面對生活的海上蛟龍”,。佛得角資源相對匱乏,,交通不是很方便,有的人一輩子都沒離開過佛得角,。
2016年,,龍勇生開始學習中文并獲得赴中國訪問留學的機會。在中國學習期間,,他著迷于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并立志成為一名中文教師。
2020年7月,,龍勇生與相戀多年的女友(福古島人)結(jié)婚了,。為了愛人,,他離開家鄉(xiāng)佛得角圣地亞哥島,來到福古島生活,?!案9拧痹诋?shù)卣Z言中是“火”的意思。龍勇生的中文教師夢與火一樣炙熱,。他是福古島上唯一會說中文,、會寫漢字的佛得角人,便利用自身語言和當?shù)卣n堂管理優(yōu)勢,,在社區(qū)從事中文教學,,教授中國音樂、舞蹈,、武術(shù)等,,傳播中華傳統(tǒng)文化。
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2020年底,,龍勇生的線下中文教學不得不按下了暫停鍵。他在社交媒體上開設(shè)了中文學習小組,,為當?shù)貙W生免費講授中文,。沒有教具,龍勇生自制漢字字卡和漢語拼音卡片,;網(wǎng)絡(luò)費用高,,學生無法采用視頻連線,但打電話是免費的,,他就通過電話給學生講授知識點,。
“我希望通過教授當?shù)厝酥形模屗麄冇懈鄼C會學習這門語言,,幫助他們樹立對中國語言和文化的良好印象,。”龍勇生說,。
中文學習打開了龍勇生這位佛得角青年了解中國,、放眼世界的窗口;中文教學成為他聯(lián)結(jié)兩國友誼,、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紐帶,。
“跟著我學漢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每天,龍勇生會穿著印有中文的T恤行走在火山島的海岸線,,成為那里的一道漢字風景,。
中歐班列上移動的漢字
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東亞研究中國經(jīng)濟方向的學生海洋,已經(jīng)學習中文好幾年了,。在每天去學校的路上,,他都能看到德國魯爾區(qū)的交通大動脈——40號高速公路上有各種大貨車拉著來自中國的集裝箱,,上面清楚地標有漢字。
魯爾區(qū)是歐洲重要的工業(yè)區(qū),,這里有著世界最大的內(nèi)河港口杜伊斯堡港,,匯聚了很多通過中歐班列到達德國的集裝箱。
2011年3月,,首趟中歐班列“渝新歐”從重慶出發(fā),,順利抵達德國杜伊斯堡,開創(chuàng)了中歐班列發(fā)展的歷史,。在過去10年中,,這些帶著漢字的集裝箱,成為了這座城市的移動風景線,。
隨著汽笛聲響,,一輛滿載中國貨物的火車駛進中歐班列火車站。巨大的集裝箱上印著“行千里,,致廣大”幾個漢字,。海洋經(jīng)過查詢和學習,了解到有一種表述是“千里為重,,廣大為慶”,,同時寓意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忘初心,,志存高遠。
這些集裝箱通過中歐班列到達杜伊斯堡,,然后被分派到德國,,甚至歐洲各地,使得當?shù)厝俗悴怀鰬艟湍苁盏街袊a(chǎn)品,。這些帶著漢字的集裝箱,大大方便了歐洲民眾的生活,。如今,,這條通道蓬勃發(fā)展,不斷增長的貨運需求也將中國和歐洲緊密地聯(lián)系在了一起,。
中歐班列上移動的漢字,,不僅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guī)韯e樣風景,而且生動地詮釋了“美美與共”的美好理念,。
“字”游哈瓦那
古巴和中國的距離既遠又近,,遠在地理距離,近在心理距離,。170多年前,,隨著第一批華人踏上這片土地,,這里便與遙遠的中國結(jié)下不解之緣。
漫步哈瓦那街頭,,不難找到漢字的印記,。在這座歷經(jīng)滄桑的古城里,能看到古香古色的“華人街”牌坊,、街道指示牌“龍的路線”,、墻面斑駁的中國武館、各式各樣的中餐館,,印著中國標識的公交車和旅游大巴,。這些標牌上的漢字有的已經(jīng)有100多年的歷史,有的是近幾年才出現(xiàn),。
或許在“中國城”里見到漢字并不稀奇,,但能看到用活字排版的中文報紙就很難得了。那些穿越時光的活字排版工具,,包括印刷機,、字盤、漢字模具,,充滿了歷史氣息,。
古巴街頭招牌上的漢字還融進當?shù)厝A裔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中,成為藝術(shù)作品中的常見元素,。
鄺美云(Flora Fong)是古巴當代最有名的畫家之一,。她的畫作繼承了古巴畫家擅于色彩運用的傳統(tǒng),同時還吸收了中國書畫的意蘊和審美情趣,,將中國書法美學和加勒比海風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她的油畫中,經(jīng)常能看到漢字“人”,。她認為把“人”字放到自然風景油畫中,,是一種本質(zhì)的體現(xiàn),表達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在古巴,,還有許許多多華人和鄺美云一樣,他們在適應(yīng)本土文化的同時,,不忘自己的根,,在互相融合中實現(xiàn)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無論是街頭的漢字標識,,場館里的中文書籍和報紙,,還是融合于藝術(shù)作品的漢字元素,都是一種文化符號,、一道風景,,是聯(lián)結(jié)中國和古巴兩國友誼的紐帶,。它們歷久彌新,見證了多元文明的交融,。
博物館里的漢字
蘇春是一名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從事中文教學的老師,。課余時間,她喜歡參觀各地的博物館,,不過她沒有學過俄語,,每次看展品的俄語說明只能連蒙帶猜。
有一天,,蘇春走進烏拉爾地質(zhì)博物館參觀,,這里展示著許多俄羅斯的特產(chǎn)礦物質(zhì)與古化石。在博物館的一層大廳,,樹立著“鎮(zhèn)館之寶”——俄羅斯最大的單晶體礦石“水晶之王”,,可當?shù)厝藚s管它叫做“小寶貝兒”。
蘇春發(fā)現(xiàn),,這里竟有不少與中國相關(guān)的元素,,例如,三樓的展廳展示了北京大學采集的礦物樣本,,這些樣本為俄羅斯科研人員進行礦物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四樓古代化石展廳保存著許多古代化石。正當博物館工作人員熱情地用俄語向游客介紹一塊螺旋形化石時,,蘇春發(fā)現(xiàn)這件展品有一份中英文說明,。她欣喜萬分,仔細閱讀,,卻發(fā)現(xiàn)這份中文說明讀起來晦澀難懂,。蘇春找到博物館館長,請教這份說明上的內(nèi)容,。
蘇春好奇為什么會有一張中文說明,,館長解釋道,因為這個展品是在烏拉爾山脈地質(zhì)層下發(fā)現(xiàn)的古老化石,,也是館里最珍貴的藏品之一,,他們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游客知道它。
“可是我看不懂說明上的內(nèi)容,,這個是海螺嗎?”蘇春表達了她的疑惑,。
“不不不,!這是旋齒鯊魚牙齒的化石,烏拉爾山脈位于亞歐大陸的交界處,,數(shù)億年前這里曾是海洋,。您看不懂這些中文嗎,?我想,這可能是因為這段中文說明是用網(wǎng)絡(luò)軟件翻譯的,?!别^長恍然大悟。
蘇春提出可以幫助博物館將這段化石的說明文字翻譯成中文,,館長表示非常感謝,。
一周后,烏拉爾地質(zhì)博物館的古化石櫥窗里,,替換上了更新后的中文說明:“已滅絕的旋齒鯊屬于尤金齒目全頭類,,是鯊魚家族的軟骨魚綱……”
語言是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鑰匙。當越來越多用詞準確,、使用規(guī)范的中文翻譯出現(xiàn)在葉卡捷琳堡的博物館里時,,必將會促進兩國民心相通,幫助彼此更好地了解對方的歷史和文化,。
瑪哈沙拉坎的“麻辣”文化
位于泰國東北部的瑪哈沙拉坎保留著獨特的文化特征,。它既不是旅游勝地,也不是華人聚集地,,日常生活中很難見到中文標識,。當?shù)厝碎_朗熱情、樂天活潑,,他們在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十分認同自己的文化,。
正因為如此,,瑪哈沙拉坎城里一家招牌上寫著“麻辣之王”幾個漢字的飯館顯得尤為醒目。
什么是“麻辣”呢,?是火鍋嗎,?
短視頻“麻辣沙拉坎”給出了解釋——“麻辣”是當?shù)厝藢镜姆Q呼。燒烤隨著云南,、廣西新一代華人移民傳入泰國,,口味麻辣。又因為在泰語中,,“燒烤”二字難以拼讀,,當?shù)厝吮闳∷奈兜馈奥槔薄贝浮B槔?,雙唇開合之間,,發(fā)音可以準確無誤。
麻辣小店生意很好,每天都有許多人慕名前來品嘗美食,。白天烈日炎炎,,白煙騰起,老人們就著糯米飯吃烤肉,;夜晚月光如水,,年輕人邀上三五好友,享受美味,,暢聊人生,。其實,泰國也有自己的燒烤,,但口味偏酸甜,。老一輩人仍非常喜歡傳統(tǒng)口味,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卻越來越愛“麻辣”了,。
文化交流,,美食先行。瑪哈沙拉坎街頭的“麻辣”二字正是一道獨特的漢字風景,,更是中泰兩國美食文化交融的映射,。
(作者:張云剛 許 藝 鄭文杰 史琳琳 ,泰國瑪哈沙拉坎大學,、佛得角大學,、俄羅斯烏拉爾聯(lián)邦大學對本版文章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