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前后廣東惠州流行吃艾粄 源于上千年的習俗
中國僑網(wǎng)惠州3月31日電 題:清明前后廣東惠州吃艾粄流行于上千年的習俗
記者 宋秀杰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是流行于客家地區(qū)上千年的習俗,。在著名僑鄉(xiāng),、廣東惠州客家人聚居地,土生土長的惠州人重視清明節(jié)的程度著實不一般,,從家家戶戶掛柳枝保平安到清明拜山聚食,,從市場熱銷艾草到自制清明粄,惠州的清明節(jié)傳統(tǒng)習俗充滿地方韻味,。
3月31日,,記者在廣東惠州市惠城區(qū)馬安鎮(zhèn)新樂大道江南市場就見到了多家小吃鋪、檔口做艾粄和賣艾粄的,,食客絡繹不絕,。
一到該市場門口,就看到了一家售賣清明粄,、艾角的檔口,。熱氣騰騰的艾粄艾角放在青竹葉上,被擺在攤檔前顯眼位置,。綠油油的艾粄是扁圓形,,艾角有些像大個餃子,。除了無餡料的,還有蘿卜,、綠豆口味的,,其中無餡料和綠豆餡的是甜味的,而蘿卜餡的則是咸味的,。
檔主說,,清明粄1元一個,艾角2元一個,。這幾天清明節(jié)快到了,,清明粄和艾角開始變得特別好賣,生意越做越紅火,。
檔主說,,雖然市場上銷售的清明粄越來越多,但也有不少市民自己買來新鮮艾草在家做起了清明粄,。她檔口賣的艾粄,,主要是在市場上買來新鮮艾草做的,做清明粄主要材料有艾絨或新鮮的艾草,、糯米粉,。
檔主說,清明粄有甜有咸,,她做的是甜的,。她把新鮮的艾草洗凈晾干,隨后把艾草和煮開了的水和在一起,,利用榨果汁的機器絞碎,。傳統(tǒng)的辦法是將新鮮的艾葉放在干凈的畚箕上使勁搓,將艾葉苦澀的汁水搓走,,但她比較喜歡艾草最原本的味道,,所以就沒有去苦。
檔主提醒食客,,若不喜歡苦澀的味道,,可以先用開水燙一遍艾葉再進行搗碎。隨后,用一些糯米粉和在一起揉搓,,雖然工序簡單,,但糯米粉的量要放多少、如何均勻揉搓,,都要經(jīng)驗,。所以,揉搓粉團粘度適中后就可以用來做清明粄的皮了,。取一小段粉團揉捻成皮,,再把研磨過的芝麻碎和花生粒作為餡料包裹“皮”內(nèi),再次揉圓,,稍稍壓平些就可以了,。
檔主說,沒有餡料的清明粄,,直接用糖和艾絨、糯米團和在一起,,壓扁后上鍋蒸就行了,。有餡料的則分為甜味和咸味。甜味的餡料是炒熟的芝麻,、糖,。咸味的餡料是蘿卜絲、蔥頭,、臘味等,。
除了添加糯米粉外,還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適當添加一些米粉,。蒸煮20分鐘后就可以拿起一個來嘗鮮。艾葉的青草香撲鼻而來,,咬上一口十分可口,,先甘后甜。
邱瑞國在惠州市惠城區(qū)橋西市場秀水湖經(jīng)營一家賣斂糕,、艾角,、清明粄等惠州傳統(tǒng)清明小吃的小食店。比起往年,,他的生意好多了,,他坐在小食店門口,時不時接待一下前來購買斂糕的食客,。
邱瑞國說,,“如今吃清明粄和斂糕這類傳統(tǒng)小食的人不多了,訂單越來越少,對于清明節(jié)的小食,,像清明粄,、艾角、斂糕,,年輕一輩都已經(jīng)開始不愛吃了,,而老一輩喜愛這些小食的,自己都會做,。
據(jù)介紹,,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這是流行于客家地區(qū)上千年的習俗,,客家人由于長期生活在青山綠水中,對“青”極富聯(lián)想和寓意,,在清明節(jié)以吃清明粄為定俗,。在清明節(jié),到野外采摘艾葉,,剁爛成漿后與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當作早點吃特別暢銷。由于艾葉有祛濕,、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了吃清明粄身體強健之說。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重視,,艾葉的保健作用越來越受人們歡迎,,艾食文化也在飲食行業(yè)中增添了新意。如今,,在廣東惠州各大飯店,、酒樓,廚師除推介艾粄,,還把艾葉做成糕點,、艾葉湯、艾葉餃,、艾葉煎蛋等美食,,深受顧客特別是女性的青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