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非遺傳承人林咸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進超市,、通過QS安全認證,、開網(wǎng)店、做直播……林咸樂:把線面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記者 江海
凌晨3點,,閩清縣梅溪鎮(zhèn),,51歲的林咸樂已開始忙碌——半個身子探進大缸里,,大手用力攪拌,伴隨著水和食鹽的“交響”,,細散的白面粉逐漸成團,。搓條、卷圈,、上條,、發(fā)酵、拉面……17道工序后,,絲細如發(fā),、柔軟而韌的福州線面呈現(xiàn)出來。
這樣的動作,、流程,,林咸樂家族重復(fù)了130多年。如今,林咸樂和弟弟是福州線面手工制作技藝的福建省,、福州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在他們手上,福州線面實現(xiàn)了“走向全國”的目標(biāo),。
做出好的線面訣竅是肯吃苦
線面,,是中國面類中最長最細的面,以“絲細如發(fā),、柔軟而韌,、入湯不糊”聞名。
對福州人來說,,線面更是最熟悉的傳統(tǒng)食物之一,,它幾乎見證了福州人一生中所有的重要時刻:大年初一,人們要吃一碗線面,,祝福健康長壽,;婦女分娩坐月子,以其為主食,,佐以蛋酒,、雞湯而稱“誕面”;結(jié)婚定親,,男方送女家的叫“喜面”,;遠離家門返歸或遠客入門,煮線面加兩個蛋,,謂之“太平面”,。
“線面對福州人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所以,,無論盛世或亂世,,制作線面的師傅都有一口飯吃?!绷窒虡氛f,,他們家族做線面始于清末,屢經(jīng)改進,,十分有名,。1949年后,祖父林萬居和父親林國樵成為集體糧食加工廠線面制作的技術(shù)骨干,。
林咸樂出生在閩清縣三溪鄉(xiāng)寶溪村,,18歲那年,正式跟著父親學(xué)習(xí)制作線面,。
“做線面要早起,。這樣才能在最熱,、最干燥的中午,進行拉面,、曬面,。”林咸樂說,,要做出好的線面,,最主要的訣竅是肯吃苦,“17道工序下來,,要從凌晨忙碌到晚上”,。
從家庭小作坊做到“全國最大”
林咸樂開始做線面時,是一個家庭小作坊,,一天的產(chǎn)量也就200多斤,。
十幾年前,,林咸樂開始思考如何做大做強福州線面,。“可那時候的線面都不易保存,,很難賣到福州城外,。”林咸樂說,,他和家人不斷試驗,,終于找到新的工藝。新工藝制作的線面,,能袋裝生產(chǎn),、進入超市,銷售渠道一下子寬了,。
林咸樂還和家人用了整整一年,,起草了線面行業(yè)食品QS認證標(biāo)準,得到了專家的認可,。線面行業(yè)終于有了自己的標(biāo)準,,他們家的工廠也成為行業(yè)首批通過全國食品QS安全認證的企業(yè),產(chǎn)品還銷往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和美國等海外市場,。
如今,,林家的小作坊已變成一家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現(xiàn)代化標(biāo)準廠房。因技藝遵循古法,,企業(yè)也成為福州線面手工制作技藝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基地與保護單位,。
林咸樂說,,他們家族一年生產(chǎn)2000噸線面,是全省乃至全國最大的線面加工企業(yè),。通過網(wǎng)絡(luò),,家族每年賣出線面超過600噸,在拼多多平臺上,,他們的小店位列全國暢銷榜線面第1名,、掛面第8名。
“去年6月,,我們嘗試了直播,,一天賣出4000斤線面!”林咸樂說,,他相信福州線面會受到更多人的歡迎,,福州文化也會隨著美食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