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族共享佳節(jié) 大馬巫印裔樂做華人年餅增進友誼
中國僑網(wǎng)2月10日電 據(jù)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報道,,手工制的傳統(tǒng)年餅、年糕,,是馬來西亞華人家家戶戶在新春佳節(jié)不可少的應景小吃,,如今,,這股佳節(jié)氣氛“蔓延”到友族社會,,巫裔和印裔家庭也做起華人糕餅,拉近各族之間的距離,。
在華人農(nóng)歷新年,,除了工業(yè)年餅,許多家庭主婦都會親自烘培黃梨餅,、蛋卷,、綠豆餅、花生餅,,左鄰右舍也飄起餅香,。
而工序復雜的年糕,諧音“年高”,,有著步步高升的寓意,,過年吃年糕的傳統(tǒng)習俗延續(xù)至今,無論是拜神祈福,,或是酥炸小吃,,都非常受歡迎。
你對“巫裔華人年餅”和“印裔華人年糕”感到好奇嗎,?來一同發(fā)掘這些散發(fā)出濃厚人情味的糕餅吧,!
瑪絲麗雅娜:繼承母親年餅手藝
來自新山大豐花園的瑪絲麗雅娜(35歲,甜點師),從小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下,,對烘培產(chǎn)生興趣,,還繼承了母親的手藝,做起華人年餅,。
她憶述,,從中學開始,母親常常會在華人農(nóng)歷新年,,制作黃梨餅給鄰居吃,,而她的“工作”就是在旁幫母親切黃梨、搗黃梨陷,。
瑪絲麗雅娜的母親貝達(63歲,,家庭主婦)受訪時說,多年前搬來新山后,,她平日經(jīng)常會做“番婆餅”(kuih bangkit),、咖哩角等,請左鄰右舍吃,。
“由于鄰居大部份是華人,,大家對我的馬來糕餅贊不絕口,有些主婦不喜歡工廠制的糕餅,,還會請我做糕餅,,讓她們的孩子帶去學校吃?!?/p>
貝達指出,,久而久之,華裔鄰居在華人農(nóng)歷新年期間,,也向她訂購黃梨餅,、花生餅等華人年餅,讓她每逢新年都忙著制作華人年餅,。
開齋節(jié)時馬來人也訂購黃梨餅
瑪絲麗雅娜受訪時透露,,黃梨餅從準備餡料、捏餅皮,、壓模型到烘烤,,耗時數(shù)個小時,一般新年她會接到十多罐的訂單,。
“在我母親那個年代,,市場上并沒有賣黃梨餅的模型,她是用手將一個個餅皮捏出花的形狀,?!?/p>
她認為,,制作糕餅并沒有種族之分,也沒有所謂的禁忌,,就連馬來人也會在開齋節(jié)向她訂購黃梨餅,。
她笑說,本身雖然結交不少華裔朋友,,但對華人傳統(tǒng)習俗的了解不深,,只覺得黃梨餅的顏色金黃,可像“黃金”般招來財富,。
“馬來人吃過節(jié)糕餅,,一般是為了招待賓客、配合喜慶的氣氛,;華人喜歡將年餅包裝得紅彤彤,,迎來好兆頭?!?/p>
除了黃梨餅,,瑪絲麗雅娜也為本報讀者示范制作花生餅;本身亦愛吃年餅的她透露,,還會制作蘇吉餅(kuih suji),、巧克力脆餅、杏仁餅呢,!
巴拉姆拉里:一天生產(chǎn)5千以上傳統(tǒng)年糕
另一邊廂,,在新山柔佛再也花園的峇卡瓦里52路,也有一名從事家庭式作業(yè)年糕制作的印裔同胞巴拉姆拉里(46歲),,他一天可生產(chǎn)5千個以上的傳統(tǒng)年糕,。
制作華人年糕已有近30年經(jīng)驗的巴拉姆拉里,年輕時,,曾在新加坡一家糕餅店工作10年,對制作豆沙餅,、紅龜粿皆相當熟悉,。
1998年,巴拉姆拉里回到大馬,,湊足成本后開始經(jīng)營年糕生意,,不過,他只在華人農(nóng)歷新年前開業(yè),,平日則擔任房屋經(jīng)紀,。
詢及為何會選擇制作年糕,巴拉姆拉里說,,相較于其它糕餅,,年糕比較耐久,,只要不沾到水,放于冰箱內(nèi)好幾年都沒問題,。
“每逢新年前一個月,,我都會聘請40名左右的臨時工,幫忙制作年糕,,他們當中有華人,、馬來人,還有印度人,?!?/p>
他說,每逢華人農(nóng)歷新年,,他的年糕廠便會24小時“開爐”,,以應付來自四面八方的訂單。
制作傳統(tǒng)年糕禁忌不少
制作傳統(tǒng)年糕,,步驟從剪香蕉葉,、煮糯米糊、到蒸年糕9個小時才可出爐,、進行包裝,,而友族同胞在制作過程中,有沒有面對“禁忌”(pantang)呢,?
對此,,巴拉姆拉里不諱言,許多華人長輩用年糕祭拜神明,,因此,,為講求制作過程身心潔凈,他都請男員工負責廚房,、烘爐的工作,,女員工則準備香蕉葉、鋪罐,、包裝等,。
“制作過程也要口說吉利話,但不能稱贊年糕做得漂亮,,否則年糕出爐后就會變壞,、外表變差?!?/p>
他指出,,100%手工制的年糕,味道與機械制的年糕不同,,隨著名氣漸增,,除了華裔顧客,,他的年糕也迎來不少印裔顧客。
育有4名兒女的巴拉姆拉里透露,,由于從小接觸年糕,,就讀于淡米爾中學的兒子甚至對華人文化產(chǎn)生興趣,未來還想報讀華文班,。
值得一提的是,,熱心的巴拉姆拉今年也再次贊助300個香蕉葉裝年糕給“2014新山區(qū)松鶴之夜”,展現(xiàn)他對年長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