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拜年習(xí)俗:上層人士太忙 “飛帖”群發(fā)拜年
在辭舊迎新的日子里,,親朋好友之間互相拜年,,古已有之。
宋代久居京城的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十月一日年節(jié),,開封府放關(guān)撲(以商品為誘餌賭擲財物的博戲)三日,,士庶自早相互慶賀,。”明代陸容在《菽園雜記》卷五中云:“京師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來交錯道路者連日,,謂之‘拜年’,。”
由于春節(jié)時間短,,拜年要求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這對于交際比較廣泛的上層人士來說,面對眾多的各個方面的拜年對象,,難有分身之術(shù),,一下子忙不過來,這就發(fā)明了“飛帖”拜年的方法,,使這一問題得到了比較圓滿的解決,。
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祐年間,新年賀節(jié),,往往使傭仆持名刺代往,。”
這種名刺是用一種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的紙片,,上面寫著受賀人的姓名、居住地址和恭賀新年的吉利文字,,以此代為拜年,。
明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寫道:“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shù)紙,,世情嫌簡不嫌虛?!边@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xiàn)今名片和賀年卡的前身,。
事實(shí)證明,這種方法快捷,、方便,、實(shí)用,易于被人接受,不但節(jié)省了時間,,也體現(xiàn)了社會文明,因此被廣泛應(yīng)用,,乃至今日人們?nèi)栽谠┖痛汗?jié)用賀年卡來傳遞友誼,,聯(lián)絡(luò)感情。
既然“飛帖”可拜年,,那么,,由誰來接受“飛帖”呢?人們不可能總是站在門口等待,。持名刺的傭仆因?yàn)槿蝿?wù)繁多,,不可能也不適宜進(jìn)入人家家門。為此,,有關(guān)人家就在門前的墻壁上糊上一紅紙袋,,上面寫有“接福”兩個大字,,持名刺的傭仆到此不用敲門,,將“飛帖”插入“接福”的紅紙袋即可離身,。
清人《燕臺月令》形容北京年節(jié):“是月也,,片子飛,空車走,?!边@成為當(dāng)時的社會時尚和一道亮麗的景觀。一個“飛”字,,足可以看出街頭傳遞片子的繁忙熱鬧景象,,正是“你來我往急匆匆,代人送帖傳友情,;莫道街頭風(fēng)刺骨,,額頭早已汗珠生”。
當(dāng)然,,對于傳來的帖子和前來拜年的來客,,大戶人家要登記造冊,做到心中有數(shù),,牢記友情,。因此,大戶人家還專設(shè)了“門簿”,,進(jìn)行詳細(xì)記錄,。譬如,來客或“飛帖”的主人,輩分或官職,,以及詳細(xì)居住地址,,以便回拜回帖,這才真叫“禮尚往來”,。
歷來十分講究吉利的古人,,在新春大喜之日,更是多了一些講究,,以圖接祥納福,。門簿的首頁多虛擬“親到者”四人:一是壽百齡老太爺,住百歲街長壽巷,;二是富有余老爺,,住元寶街金銀庫胡同;三是貴無極大人,,住魁星閣大學(xué)士牌樓,;四是福照臨老爺,住五福街幸福巷,。
另外,,還可以根據(jù)自家的實(shí)際情況及所盼之事,去虛擬其他人物,,譬如這家有體弱多病之人,,就虛擬一個健無病老爺,住踢山街托鼎巷,,以圖吉利討口彩,,端的是“新年接福納吉祥,虛擬吉人進(jìn)門堂,;只盼來年日子火,,福壽全到樂無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