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手記:在菲律賓感受“中華文化”
原標題:重要時刻 值得銘記(記者手記)
每天清早,,在菲律賓各地的大街小巷,總能看到叫賣豆花的小販,。他們常常挑著扁擔,,兩側的桶里分別盛著熱騰騰的豆腐花、糖漿和粉圓,。在菲律賓語中,,“豆花”的發(fā)音與閩南話“豆腐”幾乎一樣。很多學者認為,,這種食物是多年前隨著華人來到菲律賓的,。
打開當?shù)夭宛^的菜單,很多食物都讓記者感到頗為熟悉:鹵面,、燒包,、甜稞、燒賣……在菲律賓華裔文化傳統(tǒng)中心的資料室,,執(zhí)行董事洪玉華拿出一本厚厚的書,,指著密密麻麻的文字說,這些都是菲律賓語中的閩南語詞匯,,不僅包括眾多食物,,更涉及家庭關系、日常用品乃至農具機械等多個領域,,意味著“中華文化與菲律賓文化深深地嵌在一起”,。
唐宋以來,中國福建,、廣東等地居民開始揚帆渡海,,僑居于菲律賓。在馬尼拉王城中的菲華歷史博物館,,本地出土的中國瓷器與歷代錢幣,,記述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帶給菲律賓的繁華與榮光;一艘仿制的帆船模型,,折射出大航海時代,,菲律賓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發(fā)揮的不可替代作用。華人與菲律賓當?shù)孛癖姷牧夹曰?,不僅讓彼此相識相知,,更結下深深的菲華情緣,。就如同宿務的葉氏—圣地亞哥古宅一般,雖然歷經300多年風雨,,家族先祖中的華人與菲律賓人的幸福笑容依舊高懸在斑駁的墻壁上,。
在采訪菲律賓教育部長萊昂諾·布里安斯時,這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告訴記者,,她出生在菲律賓家庭,,但一直認為自己有華人血統(tǒng)——“我的小名叫‘琳琳’(音),這顯然是一個來自中國的名字,,我認為這就是菲中人文相親的生動寫照,,這是不受任何外界干擾的、天然的菲中友好基因,?!?/p>
菲律賓有句名諺:“不懂得回顧過去,,就無法抵達未來,。”站在馬尼拉唐人街高大的“中菲友誼門”前,,能夠清楚地看見中國援建的帕西格河橋梁項目正在施工,,不久后這里將建成一座嶄新的大橋。這座連接王城與唐人街的橋梁,,被菲律賓朋友形象地比喻為菲中堅實的友誼紐帶,。當?shù)孛癖娤嘈牛暯街飨@次對菲律賓進行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國事訪問,,將促使更多中菲合作項目在這里落地,,菲律賓的發(fā)展也將收獲更多新的機遇。正如菲律賓總統(tǒng)中國事務特使雷蒙·圖弗所說:“習近平主席此訪一定會成為菲中關系史上值得銘記的重要時刻,?!?/p>
美麗的馬尼拉灣邊,朝陽緩緩升起,,企盼中菲友好合作的心愿同旭日的光華相互交融,。(張志文)
同期聲:
“中華文化與菲律賓文化深深地嵌在一起”,企盼中菲友好合作的心愿同旭日的光華相互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