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觀察:三大世遺和三個“老外”的故事
中新網杭州12月9日電 題:浙江文化觀察:三大世遺和三個“老外”的故事
作者 嚴格 謝盼盼
最近,,位于京杭大運河畔的杭州小河公園“火”出圈,。
小河公園前身是中石化的小河油庫,,建于20世紀50年代初,是新中國成立后浙江省建立的第一座油庫,,是杭州人熟悉的“老工業(yè)代表”,,也是運河歷史變遷的重要見證。
走進小河公園,,不少文藝新地標映入眼簾,。被保留下來的3個油罐在加固翻新的基礎上新增了幾千個大小不一的孔洞,營造先鋒時尚的藝術化光影效果,,與碼頭邊的新建“油罐”共同組成“大燈籠”,。
不少展覽、詩會也紛紛在這里舉辦,。小河公園也成為了杭州新晉網紅打卡地,。
小河公園項目由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隈研吾設計團隊承擔整體設計。
其實,,在一開始,,不少人有疑問:一個“老外”,能夠理解中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嗎,?
2019年,,隈研吾來了一趟杭州。他沿著大運河觀覽,,最后到小河油庫里實地考察,。在游覽大運河時,他不停地用手機拍照,,連連說“Amazing(特別棒),!”
根據隈研吾的設計方案初稿,油庫全部保存,,但需進行部分改造,。而油罐則改動較大,,除罐體整體改動外,還需要移位,。
但為了更大限度保留運河沿岸的原始工業(yè)風貌,,在和杭州市歷史建筑保護部門以及杭州運河集團的不斷溝通下,隈研吾對運河文化理解也在不斷加深,,設計師調整了此前的設計方案,部分油庫和油罐得以保留,,同時也有創(chuàng)新,,例如油罐外壁開孔、油庫部分墻面做幕墻,、采用新構造的氣枕云棚等,。
小河公園現在成了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活起來、火起來”的經典案例,。
除了大運河,,杭州還擁有西湖和良渚兩個世界文化遺產。
據了解,,當時西湖在申遺時,,前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協(xié)調員尤嘎·尤基萊特來考察西湖,尤嘎·尤基萊特來自芬蘭,。他覺得西湖申遺不可理解,,認為在他故鄉(xiāng)芬蘭,像西湖這樣的湖泊有兩千多個,。
經過三天考察后,,他才了解西湖景觀背后豐富的歷史文化,很佩服西湖悠久的人文底蘊,,認為西湖就是潛在的世界文化遺產,。
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1處世界遺產,,也是當時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唯一一處湖泊類文化遺產,。
良渚申遺也曾讓“老外”有疑問。
長期以來,,國際學術界一些人認為,,中華文明始于距今約3500年殷商時期。而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意味著中華文明起源,、國家形成于5000年前一事,終獲“國際認證”,。
按照此前西方傳統(tǒng)觀點,,評判一個社會是否進入文明等級,要看其是否擁有青銅器,、文字以及誕生了城市,。
而良渚沒有青銅器,遺址中雖發(fā)現了原始符號,,但還不能認定為文字,,所以對于良渚是否“達標”,曾有不少爭議,。
據浙江省考古學會會長,、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劉斌說,直到后來,,2007年良渚古城的發(fā)現,,以其巨大的規(guī)模和城市規(guī)劃,證明良渚社會應該已經進入了國家文明等級,。在上海世界考古論壇期間,,有許多國家的考古學家都來過良渚,他們驚嘆良渚古城的規(guī)模,,說如此巨大的工程不是國家,,什么是國家。
國際考古學泰斗、劍橋大學教授科林·倫福儒在2013年和2017年,,兩度考察良渚古城遺址,。他表示,良渚古城遺址的復雜程度和階級制度,,已經達到了“國家”的標準,。對于良渚是國家,并且已進入文明等級,,他一點也不懷疑,。
在2017年12月召開的第三屆世界考古論壇上,倫福儒進一步斷言,,放在世界的框架下看,,良渚把中國國家社會的起源推到了跟古埃及、古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印度文明同樣的程度,,它們幾乎是同時的。
2019年7月,,杭州良渚古城遺址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在作者看來,三大世遺是浙江面向世界的金名片,,三個“老外”和三大世遺的故事,,也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這一文化遺產理念的生動詮釋。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
我們更有理由和自信,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文化遺產,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和火起來,,不僅為中國,,更為了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