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商時報:處理詐騙案 兩岸不容率意出錯
中國僑網4月15日電 臺灣《工商時報》15日刊文指,,肯尼亞電信詐騙案引發(fā)臺灣各方面高度的關切,,這一電信詐騙案印證了主要源自于臺灣的電信詐騙集團,,近年來肆無忌憚遠距行騙的惡名,。文章分析了臺灣電信詐騙集團蓬勃發(fā)展的原因,,指出這在相當程度上與臺灣司法的輕縱有關,。
文章摘編如下:
這幾天鬧得沸沸揚揚的肯尼亞電信詐騙案,,大陸方面以電話詐騙受害者為大陸人民為出發(fā)點,,通過與肯尼亞的司法互助協(xié)定,將遭逮捕的兩岸嫌犯分批直接遣送大陸拘留,。由于這些遭拘留,、遣回大陸的嫌犯,其中包括了37名臺灣民眾,,引發(fā)臺灣各方面高度的關切,。
檢視發(fā)生在東非肯尼亞的電信詐騙案,其實相當程度上就是印證了主要源自于臺灣的電信詐騙集團,,近年來將“營銷”網絡擴及全球,。特別是利用網絡的特性,肆無忌憚的采取跨境遠距行騙手法,,不只坐實臺灣行騙天下的惡名,,這種另類“臺灣之光”也已經快要成為全球公敵。
有待進一步省思的是,,何以臺灣的電信詐騙集團會如此的蓬勃發(fā)展,,甚至擁有獨步全球的武林秘笈?我們認為相當程度與臺灣司法的輕縱有關,。事實上臺灣的電信詐騙集團,,最初的“營業(yè)”范圍主要還是集中于臺灣,論受害人數(shù)比例,,迄今恐怕還是全球排名第一,。只是多年來在警方的積極偵辦與強力倡導下, 詐騙集團的“營運績效”降低,,為免坐困愁城,,于是先到大陸及東南亞設立基地,實施詐騙以逃避警方偵辦,。大陸地區(qū)因為語言相通,,自然是“拓展業(yè)務”的首選,而肯尼亞案只不過是這種跨境詐騙模式的又一案例,。
對詐騙集團而言,好處不只在于可逃避或消滅受害者所屬地區(qū)的制裁,,而且由于并未對詐騙基地所在地直接行騙,,通常也較不易受當?shù)厮痉ㄖ撇谩Vv白了,,這種“營運模式”,,就是鉆不同地方之間的法律漏洞或灰色地帶,獲取最大利益,。
而對于由臺灣人所主導的詐騙集團而言,,他們到臺灣以外的地區(qū)設置詐騙基地,,只要不是以臺灣為行騙對象,還可以獲致另一“加值效益”,。也就是一旦在境外被拘捕,,他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要求返回臺灣接受審理,而只要他們的犯罪對象不是臺灣,,臺灣的“司法”體系通常只會輕判甚至輕縱,。
歸納而言,肯尼亞案的效應之一,,是凸顯臺灣司法體系對詐騙犯案的審判不力,,間接助長詐騙者無所忌憚,亟應修改法規(guī)以亡羊補牢,;效應之二,,是再次凸顯坐實臺灣無力規(guī)范詐騙犯行的無能,讓臺灣的形象受損,。
盡管肯尼亞案只是近年來眾多臺灣詐騙集團嫌犯面對公權力審理的又一案例,,但情境的不同,加上臺灣正逢“政權”交接之際,,失輕失重的互動和處理結果,,將是不可承受之重,兩岸自應戒慎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