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獲“雨果獎” 中國科幻作品為什么能走出去,?
北京時間8月21日上午,,在“雨果獎”頒獎典禮上,中國科幻作家郝景芳憑借其短篇科幻小說《北京折疊》獲得了最佳短中篇小說獎,。“雨果獎”是美國科幻界的最高獎項,,也是全世界影響力最大的科幻獎之一,。郝景芳是第二位獲獎的中國作家,第一位獲獎?wù)呤莿?chuàng)作了《三體》這部科幻巨作的劉慈欣,。
2015年,,劉慈欣獲獎后,國內(nèi)的科幻愛好者們都十分興奮,,因為之前從沒有來自中國的科幻作品獲“雨果獎”垂青,。劉慈欣的《三體》從憾失提名到重回榜單經(jīng)歷了各種波折,曾讓人們?yōu)樗懿荒艿锚勀罅艘话牙浜?。彼時,,劉慈欣的獲獎被認為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
如今郝景芳的《北京折疊》再次折桂“雨果獎”,,證明了中國科幻作品獲得國際肯定不是一種偶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新常態(tài)”?!度w》獲獎只不過是世界認識中國科幻文學(xué)的開始,。
以往,中國文學(xué)界總有一種論調(diào),,認為中國人的行文風(fēng)格,、審美情趣和藝術(shù)宗旨都和西方人有本質(zhì)的不同,很難將雙方作品放到一個平臺之下進行比較,。在這種論調(diào)的影響下,,跨文化、跨語言的文學(xué)交流,,被認為是“吃力不討好”的,,仿佛中國作家只要“孤芳自賞”,想辦法贏得國內(nèi)讀者認可就足夠了,。
然而,,在信息傳播越來越快、地球顯得越來越小的全球化時代,,跨文化的國際交流滲透進了生活的每個方面,。我們吃的食物、用的東西,,可能來自另一個大洲,,而滋養(yǎng)人們精神世界的文化作品,也可能來自大洋彼岸,。我們不能在“中西有別”的幻象里自欺欺人,,放棄讓中國文學(xué)作品走向世界的努力,。
劉慈欣和郝景芳的接連獲獎,不僅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科幻作品的水準,,也向國內(nèi)文學(xué)界證明了一件事:中國文學(xué)具備“走出去”的能力,,只是缺乏“走出去”的動力?!度w》早在2006年就在國內(nèi)出版,,而美國科幻界直到2015年,才在美籍華裔科幻作家劉宇坤的介紹和翻譯下了解到了這部杰作,。
在諸多文學(xué)表現(xiàn)形式之中,,科幻文學(xué)是受文化差異影響最小的一個門類。人類對未來的美好暢想和對未知的探索精神是相通的,。腳踏不同土地的人,,仰望的是同一片星空。因此,,科幻文學(xué)的“國界”是十分模糊的,。
在《北京折疊》之中,郝景芳將她對社會階層“物理固化”的想象,,對人口爆炸和城市生活的思考,,以及對社會不平等的關(guān)注雜糅進了這部充滿奇詭幻想的作品里,塑造出了一個“會折疊”的北京城,。在這里,,“北京”只是一個背景,同樣的故事也能發(fā)生在倫敦,、紐約,、東京或者里約熱內(nèi)盧,文章表達的思想適用于全球,。一個海外讀者不會因為他沒來過北京而無法理解文本,。
故步自封,孤芳自賞,,不是全球化時代應(yīng)有的姿態(tài),。科幻文學(xué)為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打開了一扇大門,,我們也期待有更多文化領(lǐng)域的大門可以打開,。(楊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