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人作家戴小華:從《忽如歸》談愛的力量
中新社北京9月3日電 題:海外華人作家戴小華:從《忽如歸》談愛的力量
中新社記者 高凱
“我并不想只是述說傷痛歷史,,而更愿意強調(diào)受難者和受難者家屬在陷入極度孤絕和悲痛中,,有著一股強大的救贖力量,也就是‘愛的力量’”,,9月3日,,馬來西亞著名華文女作家戴小華攜新作《忽如歸》現(xiàn)身北京,,提及創(chuàng)作這部記錄自己家族的紀實作品之初,戴小華依舊眼含熱淚,。
戴小華祖籍河北滄州,,出生于臺灣。上世紀80年代后期以反映當時馬來西亞股市風暴的劇作《沙城》一舉成名,作品涉及戲劇,、評論,、散文、報告文學,、小說,、雜文等。
戴小華新書《忽如歸》的副題為“歷史激流中的一個臺灣家庭”,,故事從戴小華母親在臺灣過世,,家人希望實現(xiàn)母親葉落歸根的心愿開始說起,講述了戴氏家族近百年的生存生活史,,尤其是從上世紀70年代到2005年戴小華父親戴克英去世的近30年時光,,用較大篇幅敘述了戴小華胞弟戴華光在轟動一時的“人民解放陣線”案中的遭遇。
“自從母親在1999年過世,,這個故事就開始在我心中蘊釀,。然而,那時我剛擔任馬來西亞華人文化協(xié)會總會長,,正在編輯出版《當代馬華文存》,,接著又出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xié)會會長,需要完成《馬華文學大系》,,這兩套20本共1千多萬字的巨大文獻工作,,讓我一直無法定下心來書寫”,戴小華說,,“當然,,最關(guān)鍵的還是緬懷往事,是我最艱難的挑戰(zhàn),??墒牵陙?,這段歷史‘不能湮沒’的聲音一直在我耳邊頻頻催促,,似乎不寫出來,我的身心就無法得到安頓,?!?/p>
戴小華透露,《忽如歸》原計劃以小說的形式表達,,但著名出版家,、三聯(lián)書店原總編輯李昕在了解了部分內(nèi)容后建議她以紀實文學的形式寫出,“因為事情經(jīng)過本身太戲劇性了,。他說如果你寫小說,,人家會認為你是編出來的,,而以紀實性的方式寫出來,才更加震撼,?!?/p>
為了準確的紀實性表達,戴小華進行了長期大量的資料收集整理,,而《忽如歸》的完成,,最終令她心瀾得平,“我所以要費盡心血,,查詢真相,,不在于批判控訴,而僅是以自己的方式去接近歷史,,去觸摸傷痛,,來努力弭平傷口,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靈,。我以為歷史的真相需要不斷補充,,歷史的延續(xù)需要不斷述說,只希望后人引以為鑒,,讓這段傷痛的歷史不再重演,。”
圍繞《忽如歸》的作品研討會9月3日在北京舉辦,。著名作家王蒙表示,《忽如歸》的份量不僅在于戴小華的家族記憶,,而是這個家族成員的各種命運,,連接著海峽兩岸的兩個政黨半個多世紀的復雜關(guān)系,隱藏了一個大時代的流離和集體創(chuàng)傷記憶,,展示了不為人知的血淚故事,。
王蒙認為,戴小華將超越國界,、超越地區(qū),,甚至是超越生死的體驗寫進了《忽如歸》,“家園,,對于她來說,,是故土,是親人,,是國家,,是心靈的歸宿”。
李昕稱,,“《忽如歸》是一部我們現(xiàn)代民族的痛史,。就作品的內(nèi)在情感表達來說,我覺得它寫出了一部呼喚兩岸和平統(tǒng)一的中國夢?!?/p>
著名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認為《忽如歸》是非常典型的“小敘事”作品,,“從一個家庭,從自己對父母,、兄弟們的感受,,人生閱歷的觀察感受,走向了歷史,,走向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的生活狀況,,我覺得看起來小,但實際上包含的內(nèi)容很豐富,。作者這種深情的,,甚至帶一點糾結(jié)的記憶敘述了一個家庭命運的坎坷。從坎坷和演變過程中,,我們看到政治,、看到人性、看到歷史,?!?/p>
戴小華自認《忽如歸》的核心在于這個“歸”字,“可以說它在幾個層次上串起了全書的內(nèi)容,。它代表著父母的回歸故土,,回歸心靈,海峽兩岸關(guān)系能回歸歷史,,回歸文化,,最后在歷史激流中一切都回歸平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