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華人移民大量涌入令紐約布魯克林發(fā)生巨變
中國僑網(wǎng)4月16日電 據(jù)美國中文網(wǎng)報道,,《紐約時報》網(wǎng)站15日發(fā)表文章,,講述了華人移民的大量涌入對布魯克林區(qū)人口組成帶來的巨大改變,以及華人居民在布魯克林的生活現(xiàn)狀,。報道描述了在班森賀區(qū),、U大道,、羊頭灣等社區(qū)中新華人社區(qū)的形成和興旺。
以下為全文翻譯:
剛到下午5點,,一批又一批的中國幼童從樓梯上奔跑下來,,而他們來自中國的祖父母們則上氣不接下氣地跟著身后。
之后不久,,這些中國孩子們的父母也到了,,他們大多數(shù)是郵局人員、警察,、餐廳老板以及金融分析師,。在接到剛完成中文,、西班牙文及數(shù)學課的孩子們以及祖父母后,一家老小便駕駛休旅車離去,。
這是布魯克林IP Kids學校最常見的一幕,。IP Kids是三年前布魯克林的班森賀(Bensonhurst)和格拉夫森德(Gravesend)交界處開始運行的“蒙特梭利學校”(Montessori school)(被廣泛稱為蒙氏教育法),,這里也是布魯克林移民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
截止目前,中國移民已經(jīng)是紐約市第二大的外國出生移民群體,,僅次于多米尼加移民,,而中國移民的涌入也正在改變紐約市各個傳統(tǒng)社區(qū)的組成,其中最明顯的改變發(fā)生在布魯克林區(qū),。
當布魯克林八大道作為該區(qū)首個中國城正在蓬勃發(fā)展的同時,,在班森賀區(qū)的86街上,你可以看見中國超市正在一個接著一個地開張,,這里已成為了布魯克林的第二個中國城,。
目前,越來越多的中國移民選擇搬入一些原本是歐洲移民居住的地區(qū):例如貝瑞吉(Bay Ridge),,康尼島,,地區(qū)公園(Borough Park), 達客高地(Dyker Heights),, 克里申(Gravesend)以及海軍公園(Marine Park),。
“這幾乎就像滾雪球”。紐約市立大學亨特學院移民和亞裔美國人研究教授鄺治中(Peter Kwong)表示,,“一旦你一開始確定了一個方向,,就會沿著地鐵線路一直順延?!?鄺治中說,。
位于布魯克林的班森賀擁有紐約最多的中國出生居民,共有中國出生人口31,658人居住在此,。據(jù)鄺治中介紹說,,主要是來自福建的移民大量涌入日落公園,成為新興的“工人階級”,。而居住在布魯克林東南部的中國移民則大多來自中國較為富裕的南部,,例如廣東或者香港。
出生于1982年的布魯克林市議會議員崔馬克表示,,班森賀擁有源遠流長的移民史,。他自己的父母就是前蘇聯(lián)移民至此。
崔馬克說,,大多數(shù)移民來此都是基于追求更大的空間,、可負擔的住房、更安全也更好的教育,,但他也指出,,不少中國移民搬到此地,卻是為了遠離中國同胞,。
一位77歲的華裔老人表示,,出于對孩子和他們的教育考慮,自己希望(居住地)中國人能少一點,,這樣孩子們才能融入這個社會,。
從班森賀到康尼島,當?shù)亟志罢谇那牡刈兓?,密集的商業(yè)街紛紛給餐館,、幼兒園、課外輔導班,、超市,、老年中心、奶茶店讓位,。人口普查局數(shù)據(jù)顯示,,自2000到2013年間,紐約市外國出生的華人人口飆升35%,,從原本的26.2萬增至35.5萬,。同期布魯克林的外國出生華人人口更是狂飆49%,從原本的8.6萬增至12.8萬,。
53歲的曾思闡(Sam Tsang)認為自己是”U大道市長”(mayor of Avenue U),,他從少年時代便從中國來到布魯克林哈姆克雷斯特(Homecrest)地區(qū),在此居住了幾十年,。目前,,他經(jīng)營進口緬甸大米的生意,而他的妻子為議員康德全(Chaim M. Deutsch)工作,,所代表的地區(qū)包括羊頭灣,。
曾思闡與一名32歲的新開張中國面包的老板,以及一名中餐館主廚親熱地打招呼,,如同老朋友一樣,。這兩人都是從曼哈頓華埠搬來布魯克林的,原因也很相似——壓力小,、競爭不激烈,、租金較低。
這名59歲的大廚蒂姆•程(Tim Cheng,,音譯)在開張10年的中餐館東江粵菜館(1818 Seafood)工作,,他補充道:“還有新鮮的空氣,!”
曾思闡說,不過這里人流量較少,,包括游客,,生意也不那么火爆。他說:“我們在1988年搬來這里時,,我所住的街區(qū)只有兩到三戶中國家庭,,主要人口是猶太人和意大利人?!?/p>
而現(xiàn)在,,他說,這里有許多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第二代華裔移民,,使這個安靜的社區(qū)更具價值,。“這里,,你看不到KTV夜總會”,,他指的是在班森賀年輕人喜歡的卡拉OK歌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