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蘭教漢語青年:做好自己就是講好中國故事
新華社惠靈頓5月4日電 通訊:“做好自己就是講好中國故事”——記在新西蘭教授漢語的中國青年
新華社記者宿亮
每周二,,新西蘭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師魯春曉都要在清晨7時30分前趕到市政府,她的學生賈斯汀·萊斯特是這座城市的市長,。在城市另一端,,每天清晨,塞繆爾·馬斯丹女校漢語教學志愿者田培園也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
不管身為教師還是志愿者,,她們都在嘗試通過漢語講述心中的中國故事;而在學生們眼中,,她們就是身邊的中國故事,。
“量身”定制漢語教材
魯春曉29歲,,大連人,先前在大連理工大學任教,,2015年11月受廈門大學孔子學院南方基地委派來到惠靈頓,。在國內(nèi),魯春曉教的多是中高級漢語課程,。而來到新西蘭,,學生們大多剛接觸漢語。為了讓學生有興趣深入學習,,魯春曉根據(jù)學生們的具體情況來設計教材,,用她的話來說,這是一種“教學服務”,。
萊斯特是魯春曉教的第二位惠靈頓市長,。一開始,魯春曉根據(jù)萊斯特平時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商務接待場景設計教材,,讓萊斯特通過名字,、職銜來練習漢語發(fā)音。魯春曉和萊斯特共同制作漢語名片,,然后模擬實際場景互作自我介紹,。通過最初階段的學習,萊斯特對漢語的期待更高,,不滿足于簡單應用,,開始著手為漢語等級考試做準備。
給市長上完課,,魯春曉還要趕到市郊的新西蘭警察局,,為那里的警官學生上課。警用語言要翻譯成漢語,,特別是如何把新西蘭的警銜與漢語一一對應不是件容易的事,,沒有現(xiàn)成教材可以用。魯春曉告訴記者,,一小時的課程,,往往要花費幾天時間備課。不過,,警官們學習熱情很高,,還會經(jīng)常發(fā)郵件提問題。
魯春曉在惠靈頓的生活很充實,,除了市長和警察,,她還為有需要的學生進行一對一輔導。最近,,新西蘭就業(yè)部又找到孔院,,請魯春曉為工作人員教授漢語。
“走心”設計教學方法
來自寧夏銀川的田培園今年24歲,,她的授課對象是中小學生,。她給6年級以下學生上漢語課,還為7到13年級的學生做助教,。田培園是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yè)的研究生,,2017年1月來到新西蘭成為一名孔院漢語教學志愿者。
為了讓小朋友們對漢語課程感興趣,,田培園下了不少工夫,。對3年級以下學生,田培園教他們唱兒歌,,通過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小游戲幫他們接觸、學習漢語,。小朋友好動活潑,,田培園會帶著孩子們做“數(shù)字功夫操”,還和他們一起用橡皮泥捏漢字,,讓小朋友們在玩耍中感受中國漢字文化,。而對4到6年級學生,田培園會帶領大家一起打太極,,學生們都學得有模有樣,。
復活節(jié)假期后,田培園又要開始新課程,。她告訴記者,,準備帶小朋友一起學習關于動物的話題,利用網(wǎng)絡趣圖教他們簡單漢字,。她說,,學生每節(jié)課的狀態(tài)都不一樣,上課時要密切關注,,適時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所以備課時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各種情況。
上個月,,維多利亞大學孔子學院為新西蘭3所孔院147名漢語教學志愿者組織了崗中培訓,。田培園告訴記者,培訓最大的收獲是提高了跨文化意識,,在傳播文化的過程中應尊重當?shù)匚幕?、主動融入和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
“融入”故事天天發(fā)生
融入,,發(fā)生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
魯春曉的女兒3歲,,在惠靈頓一所幼兒園就讀。有小朋友過生日時,,幼兒園會組織慶?;顒印E畠荷漳翘?,魯春曉讓她穿著一身旗袍去幼兒園,,還跟其他小朋友的家長講旗袍的來歷。媽媽是漢語教師,,魯春曉的女兒也“女承母業(yè)”,,納悶其他小朋友不像自己一樣認識漢字,于是也開始教同學學漢字,。
剛來惠靈頓,,魯春曉對不少當?shù)厝擞每曜痈械襟@訝。當?shù)厝烁嬖V她,,新西蘭文化多元,,不少人用筷子的時間可能比她的年紀還長。不過,,魯春曉會告訴他們,,中日韓3國的筷子在材質(zhì)和形狀上有所不同,搞清楚這些細節(jié)能了解不同的文化元素,。再比如,,和當?shù)厝肆钠鸩枞~,魯春曉會幫他們區(qū)分不同國家對茶的理解,,讓他們?nèi)ブ袊鴷r能點上一杯心儀的中國茶,。
根據(jù)漢語教學志愿者項目的設計,田培園和她的志愿者小伙伴們住在當?shù)厝思抑?。平時,,田培園會和自己的新西蘭“家人”一起聊聊中國的生活和習俗。前段時間中國“兩會”期間,,他們還饒有興趣的討論中新兩國退休制度的差異,。
在與中國有萬里之遙的新西蘭,在類似魯春曉,、田培園這樣的中國年輕人生活中,,平凡的中國故事每天都在發(fā)生。魯春曉告訴記者,,講述中國故事,,就是講述自己的生活,就是講述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有些時候,,不需要講古老的傳說,,不需要講過于‘高大上’的道理,做好自己就是講好中國故事,?!濒敶簳哉f。